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教授抄袭”背后的原创困境

时事评点:“教授抄袭”背后的原创困境

A+ A- 2012-03-29 09:45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2010年年底,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生卢迪发现,一篇署名洛阳某高校体育部张丽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袭自己的论文,95%以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遂于2011年起诉张丽,索赔10万元。3月26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张丽抄袭,要求其赔偿1000元。

  教授论文抄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以至于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审丑疲劳”。不过,身为教授却去抄袭本科生的论文,未免显得太“没出息”。张丽教授抄袭卢迪的论文一事,重点当然不在教授抄袭越来越“档次低”,不在于1000元赔偿与10万元的索赔金额相去甚远,甚至也不在于教授抄袭凸显的学术伦理沦丧,而在于,为何这篇本科生的论文会引起一位教授的关切,进而不惜泯灭学术良心而悍然抄袭?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被抄袭的论文,是卢迪本科毕业时通过购买大鼠实验观测,分析出运动性贫血早期发生时,动物血清中铁、镁、锌、铜、钙5种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撰写了这篇名为《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液中五种元素的变化》的论文。由此可见,这篇论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张丽教授之所以不惜名声去抄袭一名本科生的论文,应该就是看中了这篇论文的原创价值,而由其抄袭行为也折射出,国内某些教授的学术原创能力,何其蹩脚。

  多年以来,国人一直有一种“大成就情结”——渴望国内学者有所突破,事后又因无人“突破”而泛起“酸葡萄心理”。众所周知,科研治学最看重的就是学术原创性和学术价值,而不是撰写了几本专著、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国内大多学者的“软肋”,恰恰就在于原创性不足,专著多为“编著”而成,论文多为拼凑之作,压根就与人家的原创要求有天壤之别。原创能力不足,何谈培养杰出人才?

  有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统计数据又显示,我国论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这也意味着我国学者的大多数论文是“无效生产”。究其原因,就在于原创性匮乏。

  “教授抄袭本科生论文”一事,再次将科研界、学术界的原创力不足问题暴露在人们眼前,尽管是以丑剧的方式。如果我们积极改变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涤清滑坡的学术伦理,杜绝抄袭、鼓励原创,那么我们还有可能,导演一部学术科研的喜剧出来。否则,就只能看学术、科研界继续演绎令人唏嘘的悲剧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