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要“智囊”不要“字囊”

时事评点:要“智囊”不要“字囊”

A+ A- 2012-04-05 15:47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山东省政府为了加强调研和文稿服务于决策工作,研究室由两个处室增加为9个处室,人员由22人增加到59人,机构升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机构增加成几何级数,人员的增幅翻倍转弯。这很自然让人想起一个词——膨胀。上级的每个动作都是一个示范。即使是按层级责任递减的相应比重,到了市县区一级,如果没有相应的文秘配备,恐怕很难通过文稿与省上接轨。

  省政府配备这样豪华的秘书班子,调研和文稿服务工作是加强了,但我担心,超级秀才云集,怎么轮得上领导亲自写稿,怎么能远离文牍主义,在现在行政环境下,能量集聚在那儿,谁想扼制住都难,下级想应付过来更难。

  现在布置一项工作,至少两份文件(领导讲话和方案),开一次会就有一大袋文件,开展一项活动,简报可以编几册书。这文山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庞大的文秘队伍制造出来的。

  即便“智囊”里都是“锦囊”,它也不否认作为思想方略的文稿,再优秀也不能代替落实。作为工作成果及经验的文稿,它也只是毛而工作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稿起草不好,就不开会了”,这句话符合工作流程的小逻辑,却不符合高级领导和高层管理的大规律。有些事没有文稿和会议你也得处理且不得懈怠。而法定的“两会”,绝不会因为文稿问题而取消。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开会之前,必须准备好文稿”。

  发达国家政府所依靠的智囊,大都是体制外的独立机构。如美国的兰德公司,白宫得花钱买它的研究成果。中国各级政府也要养成利用“外脑”的习惯,获得更加客观理性的智力支持。

  在体制内培育一个智囊,时间长了,难免唯马首是瞻,形成“选择性建议”,“智囊”就可能变成“字囊”,推波助澜文山会海,影响领导工作和社会管理的效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