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农村教改,创新思路更重要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支教”变“资教”,一字之变,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给人启示,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育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可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湖北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任期3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在高校中反响热烈,报名者踊跃。很多年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普遍性的力量,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现,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拓展,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迎来了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更能感悟到,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说改善农村学校的简陋校舍、落后设施等硬件,更多需要倚仗财政资金投入的话,那么,解决师资问题,弥补农村教育发展“软件”不足,更需要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创新智慧,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这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告诉我们的经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