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物价上涨中的垄断魅影

时事评点:物价上涨中的垄断魅影

A+ A- 2012-04-09 10:28  |  珠江晚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日,奶粉、食用油、快餐、洗发水等民生用品相继调涨。其中,金龙鱼和福临门将调整菜油和花生油售价,平均涨幅约8%。奶粉行业的雀巢和美赞臣近期陆续发布调涨消息,平均涨幅为10%。日化产品中宝洁旗下的海飞丝、沙宣价格将上调10%―20%。

  按照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规律,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涨价永远都是“最后的手段”,因为竞争之下的擅自涨价,在某种意义上无异于“自杀”。不过,如果商家跟风涨价并且心照不宣地将其作为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时,则说明市场规律没有出问题,而是市场的基础竞争秩序出现了问题。

  我们知道,市场可以分为下游商品市场和上游要素市场,上游要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游商品市场的经营成本。比如去年发改委重罚联合利华涨价,就有不少人为联合利华喊冤,因为在上游要素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之下,处于下游的石化商品生产成本随之增加,自然要靠涨价来转嫁成本上涨的压力。由于这样的成本增加对于所有竞争性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普遍涨价意味着生产经营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没有变化。

  只不过,上游要素市场的涨价,经过商品市场中经营者的层层涨价后,最终转嫁为普通公民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对此,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一句名言――“你的利润就是别人的成本”,上游要素市场中,经营者所获取的垄断利润,最终就是全社会普通民众为之付出的超额利润。就像动不动就“涨声一片”的石油垄断巨头,它的垄断利润,就是所有使用石油的其他产业,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或者消除的“刚性成本”,最终必然经过转嫁后成为全社会的负担。

  这样的道理很容易解释,设想一下,如果我有将自身支出给全国人民转嫁一分钱超额生活成本的能力,那么就意味着我凭空有一千多万的收入进账。对此,你能认为这是我勤劳致富或者经营有方的结果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要素市场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一些巨头,无论其业绩有多么辉煌,很大程度上都是全社会“被动帮衬”的结果,于是乎,物价上涨中就总是闪现着垄断利润的魅影。

  如此说来,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压力,如果只是盯着充分竞争的商品市场“做文章”,无论怎样调控,其结果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就像当初联合利华因涨价被重罚后依然选择涨价一样。也就是说,调控物价的功夫在“物价”之外,更应该从要素市场的垄断因素中找原因。也只有从源头的制度体制上,对于在市场要素上有垄断权的垄断企业,遏制住其往全社会转嫁“刚性成本”的冲动,物价才能真正控制住、稳定好。否则,再雷霆万钧的措施,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扬汤止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