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去除补习怪圈的错误诱因
要打破补习班的怪圈,恐怕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管理者进行整体的社会调适,去除集体不理性背后的“错误诱因”。
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补习班似乎也迎来了春天。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还有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
一方面,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使出“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与出题教师密切合作”等诱人招式,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拼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投资上缺少指导,往往盲目地一掷千金。可以说,补习市场畸形繁荣,来自供需双方的“合谋”。
更何况,选择补课,还确实有现实考量。一方面,是一些在职教师从事盈利性课外补习获利;另一方面,一些炒到了“天价”的补习班,也有暗藏“漏题通道”的嫌疑。相对于孩子的前途,这样的补课投入无异于“一本万利”。
局外人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考量天价补习班,往往觉得不可思议:一节课800元,一个月花4万块,值吗?但一旦成为“局内人”,却往往把这“值不值”的追问抛到一边,义无反顾地投身补课大军。原因也很简单:别人都补,自家孩子不补不行。补课的困局,实际上是个体的理性选择造成的群体不理性。
而这种理性与非理性转换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无序竞争。伴随人的解放而来的欲望解放,产生了对于财富、地位的集体焦虑,进而延伸成为一种“教育焦虑”。不久前媒体报道,很多高学历父母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后,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补习中的供需关系,因此成为整个社会中财富、机会、权力等供需关系的缩影。
同时,补习需求旺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缘于正常教育的供给不足。这样的不足,是一种“制度性匮乏”,在应试教育的“分数体制”之下,无论教育者如何努力,也永远都会有低分学生。因此,对提高分数的需求也总是大量存在,课外的补习班于是应运而生。
更何况,整个教育都是围绕分数和考试进行的制度设计。在当前情况下,这确实是确保教育公平的一个底线。但如果一切都围绕考分进行,难免会在社会制造出“考试控”。这就使得以增加考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补习班大行其道,在众多家长“病急乱投医”之时,身价也水涨船高。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为很多人在教育上的基本信条,每个人都希望抢跑,导致起跑线也不断前移。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要打破补习班的怪圈,恐怕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管理者进行整体的社会调适,去除集体不理性背后的“错误诱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