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孔融是否让梨”哪有标准答案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名小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4月19日《东南商报》)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但是面对“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题目,答案是否就该是唯一的呢?我看未必。上海这名小学生就给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答案,尽管他的答案最终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号。但是这个叉号并不能否定和平息孩子、网友的质疑。正如这个孩子所说的那样,他认为只有4岁的孔融不会这么做。
语文课本想通过“孔融让梨”来承担起德育教育的功能,然后给出一个“道德正确”的答案,这可以理解。问题在于,既然是道德教育,温良谦恭让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诚实守信也同样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这个小学生本着讲诚信、说实话的原则,给出了“我不会让梨”的答案,却被老师判为答错了,这不是逼着他说假话、不诚信吗?为了向孩子灌输一种道德品质,就去牺牲另外一种道德品质,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
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没错,但是更应该通过引导和培养,而不仅仅是通过一篇课文、一道试题。用现代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孔融让梨”,答案也必然不是唯一的。网上流传着“约翰争梨”的故事:一个美国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她的孩子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于是妈妈说,门前有3块草坪,谁能够把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谁就能得到这个苹果。最后,一个叫约翰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赢得了这个最好的苹果。
“孔融让梨”和“约翰争梨”,谁的教育方式更科学、更合理?如果让现代人来选择,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约翰争梨”而不是“孔融让梨”,因为“约翰争梨”更公平公正、更符合人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