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民办大学何以立校

时事评点:民办大学何以立校

A+ A- 2012-05-02 10:22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民办大学发展路在何方,这是牵动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问题。日前笔者参加一个相关座谈会,听到有的与会者慨叹“办学资金不足”,有的抱怨“政府不大支持”,在他们看来,民办大学前途好像是“一片渺茫”。

  诚然,当前民办院校面临资金匮乏、政策玻璃门等亟待解决的诸多困难,但同时,面对既有约束条件,民办院校也应该正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尽力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近,京城一所民办大学——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迎来建校30周年。30年间,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累计培养了60多万人,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至今这所学校依然生机勃勃,势头不减。分析其成功走过30年的经验,无疑可以为其它民办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是办学定位准。该校实施的是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以培养会思维、会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创办之初,人们对其定位曾有些担忧,但没想到每年报名参加学习的人十分踊跃。何以如此?这种办学定位适应了人们渴望学习、更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有需要就有市场,该校看到了这个需要,明确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学历教育,坚持以举办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结果越办越红火。

  二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吻合。在安排课程时,该校在调研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设置和调整。比如上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的文秘人员,他们就及时开办了文秘专业;中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他们就开办了群众文化专业。上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善于创新的人才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他们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创新思维专业,发起成立了我国首家创新研究所和创新学会,组织召开了“创新思维教育”、“创新与知识经济”等主题研讨会,率先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有关企业创新的节目等。正是由于有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该校才能够坚持30年不断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有一批专家学者做支撑。梅贻琦当年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该校正是这样,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但却在建校初期就荟萃了一批国内逻辑学界、语言学界、教育界、新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并分别担任名誉校长、校长或顾问。在体制上,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任7名董事会成员中有6名董事具有正高职称、1名董事具有博士学位,6名董事担任过高校校级党政领导或系主任职务,两名董事为博士生导师,两名董事分别担任过教育部或北京市教委评估专家。这是一个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事业的团体,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顾年迈体弱,一个心眼就是要把学校办好。

  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经验可以看出,民办大学并非无路可走,相反发展前景广阔得很。关键在于你要找对了路,选准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还不被一时的风气所扰,更不能一门心思期望多赚钱。如若那样,那就难免“无路可走”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