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当代孔融,让不让梨

时事评点:当代孔融,让不让梨

A+ A- 2012-05-09 14:33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一次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上大叉,该学生却坚信没有答错。“不让梨”的问题,是该实话实说,还是该信奉标准答案?“不让梨”的判断,是该尊重个性,还是应认为德育有瑕?“不让梨”的做法,是符合竞争规则,还是有违道德律令?

  耳提面命不如耳濡目染

  □北京 赵晓曦

  作为“尊老爱幼、谦恭敬让”的道德楷模,“孔融让梨”的故事广为流传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关于道德的规范和标准,也从众口一词变成众声喧哗。在对个人权利更为敏感、个性化发展更为强调的时代,小学生回答或者选择“孔融让梨我不让”,都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道德教育更显出其迫切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如今已不是靠单纯地传授、灌输或者树立一个标准就可以将德育做好的时代。对道德的认识和推广,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好的观念和更高的技巧。

  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上,道德教育面临同样的考验。耳提面命不如耳濡目染,只有将道德内化为自我意识,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若是像从前那样,将道德以强迫、灌输的方式推广,不考虑具体的语境,搞出统一的标准,合则对不合则错,这种简单粗犷的德育方式不仅不会获得积极响应,反而会让人反感排斥。

  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回答“我不让”,也可以是德育的一个好契机。“孔融让梨”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懂得和践行谦让。更多地了解为何“不让”的原因,春风化雨地提出“让”的理由,因材因时施教,才能让道德教育取得积极的效果。

  道德选择不是非此即彼

  □湖南 金苍

  相信这个孩子在回答“让不让梨”的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生活有“带入情境”:或许是超市买回的梨大小差不多,让不让都无所谓;或许是有一次把玩具给小朋友玩,结果却被弄坏了;或许是曾让苹果给爸妈吃时,爸妈找借口拒绝了……有太多具体情境,让一个孩子选择“不让梨”。

  这也提醒我们,道德价值应该维护,道德标准应该坚持,但在对具体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或许可以更多地考虑选择的原因。有一个著名的道德考题:列车前方有个孩子,来不及刹车只能拐弯脱轨,但那样会让整个列车上的人遭劫。如果你是司机,该如何选择?

  这固然是极端化的例子,但很多时候的困境也确有共通之处。比如,正当防卫或者见义勇为时,杀人是不是可以免责?医生该不该对患上绝症的患者说谎?记者该不该在调查采访时隐瞒身份?

  “一刀切”的标准往往不能囊括一切道德行为,更无法解决一切道德难题。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为人称颂,也只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道德价值导向,是“敬长爱幼”、“谦让”等基本道德准则的形象化表达。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每个时间上都要选择“让”。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一些道德标签就只能是削足适履,不仅有违社会发展,更有违基本人性。

  我们不能留下道德灰色地带,但具体的道德选择,往往并不是非此即彼,尤其是在日益复杂和深刻的时代。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下,尊重每个人自我的选择,才会迎来一幅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道德图景。

  微博之论

  @我爱大海:“真话困局”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考试的“标准化”、“唯一性”在某些学科、特别是在德育方面不够科学,它限制学生发散思维,抑制学习创新,甚至让学生为合乎标准答案而不得不说假话。

  @老阿奶: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性,那个年代会让,现在这个时代不会让也不能让,因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虎哥之:让或不让都可以,都有道理,应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

  @古运渔火:我认为,让不让梨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为何要让及为何不让。

  @王绵羊:“不让梨”充分反映现在的小孩子在家在外“唯我独尊”。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什么都要最好的,什么都天然该“为我服务”。

  @新塞上杨柳:让与不让为什么要上升到道德层次?

  @蓝采和是我:教育不应偏离根本,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有智慧。不要为了德育而德育,教育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德育的关键是良好沟通,德育的目的是健全人格。

  @二帝陵的故乡: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灌输价值观的教育。

  @陈沉:“不让梨”是小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小学生是否具有谦恭敬让的美德没有直接联系。与礼让一样,诚信也是做人的美德,培育学生一种美德不能以另一种美德的丧失为代价。而就美德的践行而言,自愿远比受压力而为更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