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冒充公务员维权的启示
据《都市时报》报道,近日,网民“空中飞虎”发帖称,一名男顾客在云南楚雄一小吃店就餐时碗中现苍蝇,其妻称自己是公务员,所有亲戚都是公务员,并要求安排心脏病发病的丈夫去体检,此外还要赔偿精神损失费、误工费。老板娘被迫下跪道歉。12日,楚雄官方称涉事夫妻非公务员,目前双方已达成和解。
“我爹是公共安全专家局长,我姐姐在电视台,我……在工商局,我家所有的亲戚都是公务员,我家还养着多少小弟,你今天要是不赔,我打个电话,分分钟把你家摆平……”一场本是商家处于强势、消费者处于弱势的维权博弈,最终以消费者谎称自己是公务员,所有亲戚都是公务员,迅速扭转局势,甚至迫使商家不得不下跪息事宁人。如此诡异的一幕,再一次佐证了“公务员”所代表的权势和关系,是那样的直白、现实和高效。
其实,自“我爸是李刚”之后,各种以公务员名义吓唬人的论调并不少见,这当然值得我们反思。不过,如果仅仅纠结在“冒充公务员”的虚假演绎上,那显然没有达到此次解剖“冒充公务员”维权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是,谁都愿意轻松体面地获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但前提是他所处的环境能够允许这种轻松和体面。换言之,如果新闻中的两名消费者可以不“冒充公务员”就能维权,又何必“狐假虎威”呢?
事实上,消费者维权难、难维权早已有“社会共识”。据早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98.5%的人遇到过权益受损的情况,其中44.5%的人选择“放弃维权”。究其原因,37.2%的人首选“维权成本高”;19.6%的人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8.2%的人因“不熟悉法规和政策”放弃维权。这表明,更多的消费者在罔顾诚信和道德的商家面前,囿于维权成本过高,维权渠道不畅等原因,不得不接受消费者权益受损。
从这一角度,与其说“冒充公务员”维权面目可憎,但不如说这是消费者在面对维权难现实的一次另类尝试。而如果维权制度运行不畅的现实得不到真正的改善,类似的尝试就可能层出不穷。比如此前的锦旗哥、拜县长像、送皮球,莫不是另类维权的变种。而且,没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兜底,缺乏公正平等的博弈环境,消费者也好,商家也罢,就都有可能成为受害方。
进一步而言,如果不畅通投诉渠道、改进举证方式、降低维权成本,维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谈。
此外,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在当前产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疏浚消费者维权之路,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积极性,让消费者的维权更有力量、更有组织,既有利于震慑和牵制无良商人,给相关职能部门减负,也有助于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和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冒充公务员”维权的噱头或许能引起更多的口诛笔伐和情感共鸣,但如果看不到事件背后维权难的真问题,那显然无助于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也因此,各职能部门应该尽职尽责做好消费者维权的各种服务工作,让维权之路不至于太过艰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