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高考经济”不能太离谱

时事评点:“高考经济”不能太离谱

A+ A- 2012-06-07 10:12  |  经济日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又是一年高考时,许多商家瞄上了“高考经济”这块“唐僧肉”。

  看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考经济”吧:有的保健企业推出了神乎其神的健脑产品,还在广告中自称是“高考兴奋剂”;不少考点周边的酒店推出了“考试房”、“复习房”,其实不过是普通客房换了个高考招牌;有的医疗机构专门为考生提供吸氧服务,吹嘘“考生纯氧”的特别功效;更有个别家政服务公司推出“高考保姆”,特制“高考营养餐”……

  有家长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从购买高考复习资料到请家教个别辅导,从为孩子改善伙食到购买保健营养品,从考试期间住宾馆到考试结束的谢师宴、庆功宴,全套消费少说也得花四五千元。

  “高考经济”应运而生有市场需求的一面。譬如,有些考生家里房子小人口多,环境嘈杂,选择“考试房”复习冲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又譬如,有些考生的家长工作很忙,不能按时回家做饭,临时聘请一位“高考保姆”,让孩子不用为吃饱肚子分心,也不失为一种折中之选。满足这些特定人群的需求就是“高考经济”诞生的初衷。服务业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一商机并及时提供服务,值得肯定。

  不过,随着近年来高考市场的蓬勃发展,不断有商家借高考之名大搞炒作之实,其目的并非帮助考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而是抓住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大赚一笔。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近乎主导教育体系的今天,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家长与考生一样承担着极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在广告的叠加效应面前,有的家长把物质条件当成了孩子前途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虽然对“高考经济”的各类产品效果存疑,却抵不住攀比之心的拷问。其消费的主因并不完全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还有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硬件”上的考虑。

  不得不说,这种变味的“高考经济”是商家与家长共同催生的。要让“高考经济”回归本真,需要多方齐心合力。教育、工商等相关部门要严把监管关口,让恶意炒作的企业失掉生存土壤;广大考生家长也要正视高考,理性消费,还市场一片宁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