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循环教材价格说涨就涨?

时事评点:循环教材价格说涨就涨?

A+ A- 2012-06-18 11:48  |  北京晨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6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发布通知称,考虑到循环使用教材特殊性以及印制、装订要求相对较高,中小学循环使用教材价格可在原有基础上上浮20%。此规定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6月17日《京华时报》)

  循环使用教材,是个既环保又省钱的好制度。可是,当循环使用教材制度遭遇“循环涨价”,中小学生的书费负担将又会呈现悲催的上涨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与发行,有着浓重的垄断色彩。几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出版社和发行商,再遇到教育权力的摊派式采购,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循环使用教材制度的推行,会让部分教材书目的发行量大大减少,这势必会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在垄断经营体制之下,“销量降价格涨”的“逆规律”往往就会呈现出来。而三部委联合发布“循环涨价”的行为,也似乎在告诉我们,涨价背后的强势权力。

  2008年春季开始我国建立起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调查显示,每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毕业,将因此节省书本费600元左右。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这减轻了不小负担。

  有人省钱,有人就会赔钱。无论是出版商,还是销售商,还是来自于教育部门的采购权力,都会因为循环使用教材制度的出台而导致部分利润丧失。这其中的利润有多大?有这样一个数据,多数省份新华书店70%以上的利润依靠教材发行,在很多基层新华书店,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对于未列到循环教材书目中的教材,市场仍然是一种刚性需求,利润将会继续强势;对于已经列入循环使用教材的书目而言,则可以用涨价来完成利润的提升。循环涨价,也就不再难理解了。

  涨价不可怕,可怕的是权力开口允许涨价。基础教育是公益事业,教材价格不经过广大百姓同意说涨就涨,显得十分傲慢。义务教育体制之中,充斥着太多太多与“义务”二字无关的因素,以至于义务教育喊了多少年,教育仍然没有实现彻底免费。允许循环使用教材价格上涨20%,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体制中的垄断魅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