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开”让医生回归本位
医改终于有了新进展——7月1日起,北京友谊医院正式实施医药分开试点,取消15%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
对患者而言,取消挂号费、诊疗费、15%药品加成是利好;改交医事服务费,似乎是“此消彼长”。鉴于北京市提出“患者负担不增加”、医保将报销一部分医事服务费,新政的影响与效果,值得进一步关注。
此举的更大意义在于理顺医院收费的合理脉络。以往,医生总是抱怨,纯技术性付出收入低,难以体现专业价值。如挂号费,一个专家号(主任医师、正高职称)14元,半天看15个病人,为医院带来的纯技术性收入只有210元。若一个专家每月出诊20天,坐诊费一共4200元——连支付其自身工资都不够。不仅如此,医生做一台精密手术的技术性酬劳也只有几十元。所以,以药品、检查养医应运而生,“堤内损失堤外补”。现在,北京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开收医事服务费,旨在提高医生的技术性收入,从制度上去除“捞偏门”,让医院回归“靠医术服务吃饭”的本位。
医院收费“此消彼长”,还可能引来医疗支出“背着抱着一样沉”的质疑。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医院与医生收入怎么才算合理?如果承认曾经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极不合理,承载生命重托的医生获得体面的收入,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说到底,症结还在于医患矛盾与不信任———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与生命尺度的终极性,一些病家在面临所谓“人财两空”境地时心理上难以接受。此外,个别医生确实医德不佳,医疗腐败与手术红包,让本就存在不确定性的医疗风险,更添人为的扑朔迷离。当利益矛盾、道德困境、技术局限、人为因素纠结在一起时,单一的变化显然不足以化解争执。
医院也好,患者也罢,如果都只是要求对方理解自己,难以打破僵局。医者仁心,医生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即便医院不是福利机构,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赤裸祼地逐利,公立医院必须谨记自身的公益性。就患者而言,应当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要有正确认识。为了妥善处理医疗争端,需要具有专业性与公信力的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公信力的形成,不能指望行政命令,更不能将社会机构排除在外。官民合作、水到渠成,是理性务实的态度。
无论医改如何推进,公益性必须是主导前提。既要让群众看得起病,又不能让医院“吃不饱”,离不开政府继续加大投入,需要全民医保从覆盖面到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医改不能“等明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