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退休年龄争议要先厘清旧账

退休年龄争议要先厘清旧账

A+ A- 2012-07-09 11:41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消解“空账”等负面因素,还需要用市场和专业的手段提高基金的管理水平。

  近日,关于退休年龄和养老基金的讨论比较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一种方案:从2016年开始实施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到2045年,不论男女雇员,其退休年龄均为65岁。此前,《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我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讨论退休年龄和养老基金等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的相关制度设定。公共养老金有两种形式。一是现收现付制,就像去麦当劳餐厅吃饭,交钱方可得到食物。在职雇员交纳资金,同期的退休员工领取资金,因此整个基金的运作有赖于代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承诺。二是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此基金的特点是风险个人化。在职雇员及其雇主向基金交纳资金,雇员在退休时领取基金的投资或者其他收益。

  我国的养老基金的设计是相当精致的,不是单纯的现收现付制或者基金积累制。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我国的养老保险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就是基于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在职职工交纳款项,而退休的人们有资格领取规定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则是基于基金积累制来运作,也就是靠个人在职时的积累和贡献获得养老保障。

  我国的养老保险的管理是分权的。地方政府负责其运营和基金的增值。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地方政府的统筹账户就出现亏空问题。为了保证退休人员能获取养老金,地方政府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因此就形成了“空账”问题。这使得一项设计很完美的养老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无论是现收现付制或者基金积累制都有一套预计的运作原则,一旦这些原则遭打破,负面效应相当大。

  “空账”影响着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还影响了人们对养老基金的信任。一旦人们不信任国家的养老安排,企业雇主和雇员就有各种理由和动机去减少当期的养老投入,因此退休人员的收入就没有保障。人们对养老基金的感知也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虽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鼓励基金入市,不过地方政府也不敢轻易将养老资金投入股市。一旦投资失利,地方的“空账”问题会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政府需要证明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是相当稳健和成功的。其次,政府需要进行广泛咨询,在政府与民众互动之中形成共识,这样不论是养老基金管理或者退休年龄延后才有讨论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消解“空账”等负面因素,还需要用市场和专业的手段提高基金的管理水平。新加坡、中国香港均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供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