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时政热点 >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2014-06-22 14:58  |  广州日报  |  责编:邢华 点击收藏

  近日,一组题为“东莞某米粉厂现场实拍”的照片在网络广为传播,画面中车间工人赤脚踩着随地堆放的米粉,甚至有人躺在米粉堆上睡觉……一时间,人们谈“粉”色变,“臭脚米粉”再度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刚刚再掀美食风潮,人们又被“臭脚米粉”泼了一盆冷水。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火腿肠,从硫黄生姜到染色馒头,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并推动管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可是,大多数专项整治短期内收效显著,但风头一过,“黑心食品”又卷土重来,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气焰;而日常监管似乎总被什么力量掣肘,让监管者对黑心商家“打蛇打不到七寸”。

  应该反思: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出拳如何更狠、更准?——光整治“黑作坊”不行,还要严惩其背后的黑心老板、黑心资本。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单”。然而这些“黑名单”往往针对违法企业,对规范运营的大企业比较有效,对点多面广的个体户、手工作坊意义不大。为应对“曝光一处,严惩一处”的治理整顿,黑心老板干脆打起了运动战——“船小好掉头”,这些小作坊的黑老板没有品牌美誉度的顾虑,也不吝惜砸牌子后重整旗鼓的成本,现有企业和品牌被“拉黑”了,换个“马甲”,锅碗瓢盆挪个地方,重敲锣另开张。

  黑心老板打而不绝,食品安全难以高枕无忧。斩断问题食品的“幕后黑手”,归根到底,是提高黑心老板、黑心资本的违法成本。除了建立“问题食品”的厂家名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还应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让黑心商家没胆量、没本钱再开张。同时建立“黑心老板”名单,并规定“一次违法,终身禁入食品行业”,以此真正扼住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对于监管疏漏,绝不能以“下不为例”姑息,要加强对管理者的问责。

  事实上,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曝光前,早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群众小范围内举报过,甚至不乏监管机构明察暗访过,但不少监管部门的心态是:只要不被曝光,只要没有闹出人命关天的大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姑息纵容的监管姿态,让不少违法分子心存侥幸。东莞的“臭脚米粉”照片被证实拍摄于半年前,如果没有网络热传,没有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臭脚米粉”岂不是仍在肆无忌惮地流向餐桌?

  类似这种监管“灯下黑”现象远非东莞一地仅有,显然要对监管者实行更严厉的问责。政府监管部门本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者和惩处者,如果在食品安全事故中总是后知后觉,依靠媒体曝光来履行监管职责,如何为老百姓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还是利益结盟带来的执法默契,或是长期懒政思维产生的习惯性迟钝?无论是哪种原因,督而不严、监而不力的监管者,都应该被追责到底。

  食品安全问题总是“摁下葫芦又起瓢”,一波接一波,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间歇式作为脱不了干系。让生产企业有底线,监管部门必须扎牢防线,形成高压线,勇于“亮剑”。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