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时政热点 > 2017年时政热点:气候变暖舒适度增加了吗

2017年时政热点:气候变暖舒适度增加了吗

2017-05-31 15:58  |  北京日报  |  责编:华图在线 点击收藏

  本文是2017年时政热点:气候变暖舒适度增加了吗。天气太热太冷,太潮太干,人都会感觉不舒服。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气候舒适度是如何变化的?

  2017年时政热点:气候变暖舒适度增加了吗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吴佳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学杰等,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开展了研究,下面就把有关结论介绍给读者。

  今年4月29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观测到的最高气温达到33.5℃,突破了历史同期的极值,成了66年来4月最热的一天。继此之后,5月份的气温也节节攀升,比常年提前12天于5月7日进入夏天,并遭遇了首次大范围高温天气。

  很多人可能只对短时间内环境温度的舒适度变化有明显的感受,可是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或许感觉就变得模糊起来。

  气候舒适度是怎样认定的?

  如果问,你在什么样的天气里感觉最舒服?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科学上看,人体对环境温度的感受程度(热感受)除受气温的直接影响外,其他如湿度和风速等也有很大作用。如在夏季,很高的湿度会影响人体汗液蒸发散热,形成不舒适的“桑拿天气”,风则可以促进汗液蒸发和直接带走热量,降低炎热的感觉。冬季在北方,经常爆发的寒潮等冷空气活动带来的大风,因为带走更多热量引起更寒冷的感受,同时南方的湿冷天气较北方的干冷也让人更不舒适。

  经过漫长的研究,科学家找到了很多度量气候舒适度的方法,建立了诸多用于评估气候舒适度的模型,较复杂的有以人体热交换机制为基础、对冷热环境都具有较好适用性的机理模型。不过,这些机理模型普遍涉及的个体参数、人体热传输等复杂因素,较难获取。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学杰介绍,国内大多数研究使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有效温度等指标,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个别气象台站观测,用于评价特定地点和景区等的旅游气候和资源条件。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吴佳介绍说,他们在国内首次基于高分辨率格点化逐日观测资料CN05.1,使用考虑了气温、湿度和风速影响的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以下简称ET)作为热感受指标,研究整个中国地区的舒适度变化。

  据吴佳解释,ET的计算最开始是在实验室中测定,随后经过问卷修正等过程得到现在的计算公式,综合考虑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ET计算相对简便易行,使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并覆盖从寒冷到炎热的各种气候类型,反映了人体的普遍感知。

  在炎热天气下,ET随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在寒冷天气下,ET随气温降低,并随相对湿度和风的增大而减小。比如在非常干燥的情况下,气温在39℃时达到有效温度中的炎热标准,但在80%的高相对湿度下,如果风速分别为1米/秒(按照风级划分标准为一级)和5米/秒(三级风),则达到炎热标准的气温分别降低为29℃和31℃。同样在干燥和一级风的情况下,0℃气温为寒冷标准,但在空气潮湿和三级风情况下,10℃气温即达到寒冷标准。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2017年时政热点:气候变暖舒适度增加了吗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12  共2页
标签: 时政热点大全    时政热点新闻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