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关注 > 人物 >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曹连
2009-08-24 09:22  东北新闻网 点击: 载入中...

  市政府办公厅最累的一项工作莫过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了。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几十项具体措施、几百个数据,字字句句都体现着市政府的责任和智慧。而大连市政府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由曹连新组织起草的。曹连新把承担这项工作看成是党和人民交给他的光荣使命,他说:“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把‘作业’做好,一定要拿出个优秀成绩”(曹连新喜欢把动笔的工作叫做“作业”)。每年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曹连新都要提前3个月开始筹备,反复研究有关文件和资料,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白天,他和起草组的同志一起参加一轮又一轮的征求意见会、座谈会;晚上,连夜组织大家根据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调整充实报告内容。市民政局局长杨爱民回忆:“每次《报告》中涉及民政方面的内容,他都把我叫到办公厅,拿着党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照相关提法,边学习边共同探讨着怎样表述更准确、更生动。在措辞上也十分严谨,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每年“两会”召开的前一周,是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曹连新更是一马当先,既挂帅又出征,天天和起草组的同志们没日没夜的工作,有时干脆连家也不回了。饿了,就吃点饼干、方便面;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当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庄严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的掌声响起,那是曹连新最幸福的时刻。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掌声就是人民代表给予人民公务员的最高荣誉,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长期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的过劳工作,严重损害了曹连新的身体。他的胃一直不好,时常用一只手顶着胃部,却从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疼了,就吃几片药顶一顶。2008年10月,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期间,他的胃已经疼得吃不下东西了,只能喝点面条汤充饥。领导和同事见他这样,都劝他到医院去做检查,甚至连住院手续都给他办好了,可他总是以工作为由推脱,直至“两会”召开。这期间,他的疼痛已经由胃部扩展到后背。一天夜里,一名工作人员到他的办公室报送文稿,看到他咬着牙、皱着眉,一边左手捶着后背,一边右手敲着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着材料,心疼地说:“领导,你这么干,不要命啦!”曹连新只是微笑着轻声说:“不碍事,老毛病又犯了,过一会儿就会好的。”半个小时后,妻子郭敏急匆匆赶到了办公室。原来,曹连新感觉今天的状态特别不好,身上疼得厉害,怕回家上不了楼梯,就打电话让妻子来接他,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主动要求妻子来陪伴自己。郭敏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在他的办公室默默地等了两个多小时,我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他,我的泪水也一直在流。他是那么专注地做着‘作业’,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病痛,他真是一个为了工作不要命的人哪!”

  2009年1月14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逼迫”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曹连新终于到医院做了检查。从医生们躲躲闪闪的眼神交流中,他预感到了自己的病情很严重。1月15日,又进一步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很不乐观,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手术。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检查完身体,还是照常到机关上班。

  2009年1月18日,经北京医院专家会诊,曹连新被确诊为“胃癌并低分化腺癌、肾透明细胞癌”。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曹连新表现得十分平静。他对领导和家人说:“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只要一生不做亏心事,活得有价值,死又何妨?”

  曹连新患癌症住院的消息传开,领导和同志们感到十分震惊和难过,纷纷前往医院探望,他总是说四个字:“不用”、“别来”。同志们知道,他不是一个会客套的人,他是怕大家耽误了工作。

  妻子郭敏说:“连新住院期间,常常不自觉地做出左手拿眼镜的动作,右手做出拿笔的样子。他实在是太想工作了,工作就是他的命啊!”。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夏连德回忆:“有一次,我去医院看他,他特意嘱咐我说,‘反正我呆着也没事干,你以后就辛苦点儿,把一些需要呈报的文稿送到这里审签吧’。”难以想象,他生前组织起草的最后一份文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竟是在病魔缠身、不久于人世的病榻上完成的。这份文件,为大连市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高企业运行质量,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连新用他“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清心寡欲干事业的“老黄牛”精神,深刻地告诉了人们:责任是一种人生,有责任的人生胜过生命。

  干净干事,他把清白留人间

  曹连新生前最为人称道的,不光是他的才华和工作精神,更有一种共产党人“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的浩然正气。

  一位作家说过:非生理意义上的“傻”是一种境界。在有些人看来,曹连新就是这样的一个“傻”人。早在1981年,曹连新就是大连韧铁铸造厂的副厂长,1983年又被提拔为厂里的党支部副书记。可是他却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妻子郭敏回忆,1982年俩人结婚时,住的是她母亲借来的一套房子。直到1987年,孩子已经4岁了,他们才有了一套44平方米的旧房子,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个房子是曹连新曾工作过的五金工具工业公司分给他的。之前,一家三口都是借房子住,5年间搬了6次家。照理说,一个企业领导,大小是个干部,住一套能遮风避雨的房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况且他也是确实需要房子。可是,每次研究给他解决房子问题,他总是说:“我是党员干部,这点困难能克服,还是把房子分给最困难的职工们吧。”当年韧铁铸造厂的老职工宋秀芬老人回忆:“曹厂长为人仗义,在厂里是出了名的好人。调房时,他把房子让给了身体有残疾的工人;涨工资时,他把指标让给了扫卫生的困难职工;就连厂里发张电影票,他都送给一线工人去看……。”曹连新调到市体改委工作后,机关也曾给他调整过住房,但他看到一位快要结婚的下属因没有房子发愁,就把房子让给了这位同志。自己依然住在当年分给他的那套破旧的只有一室半的老房子,而且一住20年,从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曹连新现在的家,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一处78平方米楼房,顶层5楼,夏天热,冬天冷,到了雨季房子漏雨,家里总要准备一些大大小小的水盆接雨。妻子郭敏回忆:“这个房子是2008年市政府分配给我们的。住了一年以后,连新才告诉我,当时组织上提供了多套房子让他选择,有锦绣的,有老虎滩的,都是新房,面积都比这个大,房子都比这个好。我问他为什么要选这个旧房子,他回答说,这房子离单位近,方便工作,我每天下班这么晚,总让司机熬到半夜等我,太麻烦人家了。房子旧是旧了点,但比咱从前的房子可好多了。再说,我下班可以走着回家,既解放了司机,又锻炼了身体,多好啊!”

  曹连新在生活上一向严于律己,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老朋友杨爱民回忆:“连新除了工资没有别的收入,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打麻将、不进桑拿,业余生活很单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很朴素,没有什么太好的衣服,他的西服也就几百元左右,就连吃顿饭都很严谨。我们认识了25年,又做过邻居,既有工作交往又有私人交情,可是他从来都没有请我吃过饭。一次,我们俩共同的一个老朋友从北京来到大连,我做东把连新也叫来了,他来了酒都没喝,饭只吃了一半就因为有工作先走了。”市政府门卫值班员陈广先说:“经常碰到曹秘书长晚上拎着个小筐去市政府的公共浴池洗澡,这是公共浴池里不多见的局级领导,我还替他搓过背呢。”

  曹连新当过厂长、处长、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政府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可他从不公权私用,一尘不染。在负责企业股份制改革审批期间,个别企业为了得到他的“特殊关照”,有的请他吃饭,有的送纪念品,还有的提供“好处费”,曹连新从未动摇过。他曾严肃的告诫身边的同志“决不能为了自己得到点好处,让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受损。”当时,不少人为了弄到企业的原始股,想方设法找门子、拉关系,而这对当时负责企业改制工作的曹连新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他不但一股没买,还谢绝了企业为答谢而主动送来的股票。曹连新负责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文稿审核工作,大家都知道他是领导的得力“参谋”,是离领导最近的人,不少人找他,想让他引见领导办些私事,他都拒绝了。为这,他得罪了一些人,骂他“死不开窍”、“傻帽”。每当听到这些议论,他总是坦然一笑了之,并不在意。

  2008年,一位下属找他帮助协调解决妻子下岗就业问题,他二话没说,连续联系了十几个用人单位,帮助安置了工作。事后,二人几次登门要表达谢意,都被曹连新挡了回去。他还亲笔修书一封:“人世间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凡是真诚的相助,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做一点分内的事是应该的,你和你爱人的善良心意我领了,其他一切不要做。祝你们幸福。”这封信至今仍保存在这位下属的手中。

  曹连新对家人的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他的儿子曹鹤伟 ,自小聪明好学。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和很多同学一样面临就业的难题。妻子曾向曹连新“吹风”:“咱就这么一个儿子,你无论如何要想想办法。”这对时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的他来说,根本不是件难事。可是曹连新的回答让妻子很失望:“孩子的未来要靠他自己去闯,我相信我的儿子。”后来,曹鹤伟一个人去北京闯荡,就职于北京同仁堂医院的物业公司。一年后,升任公司人事部长。曹连新看到儿子的成长进步很高兴,利用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去看望了儿子,并送他一把尺子,勉励他“要像尺子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笔直的走人生正道。”2007年5月,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辞去工作回到了大连。当时正好赶上事业单位招聘,曹鹤伟报考了市民政局下属的一个军队干休所物业管理岗位,笔试成绩只差了0.25分没通过。当时民政局长正是小时候抱过他的杨爱民。杨局长至今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谈起来就流泪:“和连新25年的交情,他的儿子遇到了困难,他都没来找我,而我是在这件事过去了很久才知道的。连新这个人就是这样,原则性很强,向来公私分明,他可以无私的帮助朋友,可是当他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从来不告诉朋友;他为别人做了太多,却从不向别人要求回报。”杨局长至今还不知道,如今已是26岁大小伙子的曹鹤伟 ,仍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临时工,父亲至死没有替儿子安排一份工作。

  生活中的曹连新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的亲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不要指望我能为你们谋多大利。”他的小姨子有会计师证、统计师证,1996年,她参加市直机关的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合格,她找到姐姐,求姐夫帮她跟有关部门或领导打个招呼。可曹连新说:“如果给她安排了,不就顶了别人的名额了吗?”最后,小姨子没有通过面试,只好找了个企业上班,没过几年就下岗了。2007年,小姨子参加事业单位考试,两次初试成绩都入围,她再次恳求姐夫帮忙,曹连新就是不张这个嘴,结果,小姨子没有被录用。

  当下,在党员干部中流行着一个“三子论”,即房子、票子、孩子。曹连新用他一生的清白,守住了这最难守的三座堡垒。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