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热点:“路不拾遗”与“道不捡金”

时事热点:“路不拾遗”与“道不捡金”

A+ A- 2010-07-08 14:26  |  华图网校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路不拾遗”与“道不捡金”,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

    但事实上两者大相径庭。“路不拾遗”典出后晋张昭远编写的《旧唐书》,讲的是唐朝的一个故事,后来发展成一句成语,与“夜不闭户”联起来,形容国家安定,民风纯朴。“道不捡金”则出自近来的媒体。不久前,淮安卖豆饼老太周翠兰捡到现金交还失主反而成了被告。最近,南京汉中门大街又出现令人心酸的一幕,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一沓百元大钞,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就没有捡钱而冒雨等警察。“做了好事吃官司,捡钱成了麻烦事”,“道不捡金”成了好心人无奈选择的“自我保护”。

    这类事件诱发的“引导效应”让人忧虑。在有些地方,“道不捡金”,逐渐演化成“不敢当好人,不敢做好事”。一位广州大学生见义勇为负伤后,围观者竟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在有些地方,司机竟然打出这样的车贴:“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不敢想象,由“不敢捡钱”还会发展成多少个“不敢”。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是张昭远的“路不拾遗”,人们都在追求“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怡然自乐、四方瞻仰”的太平盛世。也许这些只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和愿景。唐朝的社会风气是不是果真好到“路不拾遗”,今天的人们没有见过,但如今“道不捡金”的客观存在,却实在值得人们对时下社会道德、风气的深思。

    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博爱的社会。今天,中国人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跨越,可是,具有现代文明的平等、博爱的人际关系似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以民风的颓废为代价。如果我们一面热诚地构建和谐社会,一面却没有人相信这个社会还会有人“拾金不昧”,还会有人“助人为乐”,还会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互助和善良,那这个社会即使遍地是金,又能如何?

    有人希望从法律层面解决“道不捡金”的问题。法治社会,似乎法治可以“包打天下”。当然,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法律框架,包括从技术层面解决“道不捡金”的问题都是重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还有伦理、道德、信任等价值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构建以诚信、友善等为中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不差钱”的今天,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刻不容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