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老年节”为重阳注入了新内涵

时事评点:“老年节”为重阳注入了新内涵

A+ A- 2012-06-27 16:16  |  南方日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其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众所周知的重阳节,在草案审议之前,民间事实上已将这一天视为敬老节,然原本意义的重阳节似乎并无敬老内涵,也许在下视野有限,未得其详吧。

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是“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脍炙人口。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南宋陈元靓引南朝著作留下一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因为有了些交情,长房向他透露了一则天机:“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陈元靓认为:“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当然,这种传说像众多的节日起源传说一样,属于“齐东野语”,何况费长房是《后汉书·方术列传》里的人物,更不足信。然传说也从侧面告诉我们,重阳至少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且渐渐勃兴。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载:“重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保祝祷云:百事皆高。”在朝廷,则要“赐臣下糕酒”,这该是步步高升的希冀了。九喻久,糕喻高,顺理成章。

重阳的另一个文化特质为“赏菊”,传说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痴”陶渊明有关。与五柳先生同时代的檀道鸾在《续晋阳秋》中说:“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望见一白衣人至,乃(江州)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于是,“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便成了陶渊明生活中追求的一大志趣。《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赏菊的盛况,届时“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甚至连《水浒》里的那些草莽汉子对此等雅事也不例外。他们排定座次之后险些祸起萧墙,就是因此而起。宋江在重阳时搞个菊花会,“但有下山的兄弟们,不拘远近,都要招回寨来赴筵”,“肉山酒海”之余,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大醉后的宋江填了一阕《满江红》,令乐和单唱,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武松说话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李逵则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然后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

重阳的再一个文化特质,就是“茱萸”。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可入药,佩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所以民间有菊花乃“延寿客”、茱萸乃“避邪翁”之谓。刘禹锡甚至数过,唐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其中以杜甫的“醉把茱萸子细看”为优。不过,宋朝洪迈说他数得太马虎,因为“至少还有十余家”,言罢一一罗列,且认为“比之杜句,真不侔矣”。诗句意境的高低见仁见智,然在唐诗茱萸数量这一事实面前,刘禹锡确实有点“粗心”。

重阳的敬老内涵从何时而起,须待专业人士考证了。即便原本真的没有吧,如今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无异于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内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