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西政法干警面试热点:谁让教科书总是“差一点”
也许很多人读到这条新闻,觉得这位老师小题大做。其实我倒是佩服他的认真精神。因为,如果你了解教材出错被吐槽的历史,你便会理解何以要告上法庭。翻看近年来教材被挑错的历史,可谓千奇百怪、奇葩辈出。此次被发现“沐”多了一点成了“沭”,这类错误还比较明显。有些错误则很难被发现,但“影响很恶劣”。例如把“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错写成“詹姆士一世”之子;韩愈生于768年,卒于783年,只活了15岁;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成为“我寄悉心与明月”等等。以至于温家宝在一次听课中无奈指出,“新版本的教材区域划分有问题,陕西、甘肃不应该划在华北地区中”。
当然,相比其他出版物,教材编校质量还是达标的。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教材编写自然也不例外,差错自然难免。不过问题是,近年来的整体差错率并没有明显降低,非人教版的教材教辅更是漏洞百出。
有业内专家指出,“问题出在目前教材出版也很‘着急’,编书和出书的速度都太快”。可谓一语道破。记得上世纪80年代编辑的发稿定额是一年几十万字,现在要求一年发几百万字,有的人甚至可以发到上千万字。要让马儿跑,又要不出错,的确勉为其难。特别是教材这一行,本该是公益事业,是良心工程。但事实是,教材教辅一直是出版行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甚至一度占据九成以上利润空间,于是,同业的竞争被简化为教材教辅的竞争。问题是过度商业驱动的教材生产,只能导致追求数量牺牲质量。
我相信,人社版教材每次遭遇大吐槽,属于躺着也中枪。公众对“多一点少一点”的不满,更多地是对泛滥成灾的教材教辅质量的不满。人教社的“沐”都可以多一点,其他版本的教材教辅还不差了千点万点。老师告状只是一声棒喝,并无实际意义。不过,人教社当以身作则,从“这一点”开始,破除商业化的迷咒,坐得住冷板凳,还孩子一片干净的天空。教材,差一点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