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考面试热点:企业招聘“论校排薪”是对还是错?
模拟题1
近日,有企业招聘实行“论校排薪”的招聘制度。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题目类型】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能力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
【解题思路】按照综合分析现象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作答即可:扣题-分析-对策-升华
【参考解析】
“论校排薪”是指在广东2015届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一场招聘专场中,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招聘技术类新进应届生时发生的现象。他们按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等级不同,来确定薪资标准。在我看来,这一做法是一种变相的“标签化招聘”,有歧视普通院校毕业生之嫌,人为制造了职场上的不平等。
当然,企业之所以“论校排薪”,的确是有客观现实原因的: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唯学历论”和“唯名校论”的情节,以及学历与工资起薪挂钩的惯例。在很多企业看来,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比普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优秀。应该承认,从总体上来看,名校名师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在很多方面是要比普通院校毕业生强一些,这是个大概率事件。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211、985等名校、重点高校具有先天性的资源优势。在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科研实力等各个方面,重点高校都要远远超过普通高校。同时,步入重点高校深造,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这则是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天壤之别,才导致了对高校毕业生身份的甄别成为了一种惯例。
第三,用人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又被成为“更难就业年”,这反映出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在这一情形下,对于有限的职业岗位,企业更不愿意承担更多成本和冒更大的风险,因此他们更加钟爱于名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上进行了区别对待。
第四,不可否认,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向促进学生积极上进,促进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美誉度;有利于更多高校根据自己有限的教育教学条件,在“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办出高校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让学生更有市场竞争力。
然而,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企业“论校排薪”这种变相的“标签化招聘”明显是有失公平的,是一种赤裸祼的教育背景歧视,刻意制造出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的对立,长此以往,会进一步助长社会上本就浓厚的名校情结和高学历情节。
要知道,普通大学一样有英才,重点大学也难免有庸才,哪怕清华、北大毕业生,日后也不一定都比普通院校毕业生更优秀。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被名校疯抢的高考状元,在职场的表现远低于社会预期,大部分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较少有出类拔萃的。企业“只看院校不看能力,只看出身不管素质”的做法其实是短视和急功近利之举,非常不明智。当用人单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求职者时,不仅非名校毕业生会情难以堪,即使名校毕业生恐怕也会嗤之以鼻。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其一,国家方面。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平衡教育资源,完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同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内部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毕业生质量作出科学化评价。
其二,企业方面。企业招聘员工,加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考察,将毕业院校等级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能在薪酬制度中过分放大。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能力支付员工薪水,营造平等的企业薪资竞争氛围。到底是不是人才,薪水是高是低,通过员工能力来衡量和评判。
其三,高校方面。加强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广大高校要因校制宜,发展适合本校特色的优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培养宗旨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在企业和全社会中树立口碑,让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脱颖而出。
其四,高校毕业生自身方面。要不断强化自身本领,多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综合能力,以适应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努力去匹配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要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