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时政热点 > 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国之本在家 家风教育忧思录(四)

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国之本在家 家风教育忧思录(四)

2015-05-06 11:04  |  半月谈  |  责编:钟鸿松 点击收藏

  “家报”:十二字家风传承的“根据地”

  日报、晚报、早报、快报,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但“家报”呢?这是南京的冯树凭、罗巧珍老夫妇已经办了24年的一份家庭小报,传递着独具特色的家风。

  “家报”始于1991年,当年,罗巧珍从南京旭光仪器厂退休。“我们有4个子女,后来又都有下一代,孩子们小的时候在身边,可以随时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但孩子长大成家,见面交流的机会就少了。”本着教育孩子的宗旨,老两口一合计,就萌生了办报的想法,决定用一份家庭小报记录下家庭成员的点点滴滴。

  1991年6月30日,“家报”创刊。“从第一期‘家报’开始,我们家的家风就在一份接一份的报纸中慢慢传递。”冯树凭的小女儿冯宣东说。走进冯树凭家客厅,最醒目的便是那一摞摞已经装订成册的《家报》,其中既有家庭成员外出游玩的游记,也有家庭成员生病入院后众人争相照料的感动。

  通过“家报”,7个散落南京各处的小家庭被紧紧凝聚在一起。冯树凭的大女儿冯俐南说,每一期的“家报”每个家庭都有一份,不仅有纸质的,还有电子版。“家报”不仅是大家庭的“消息树”,更是家风传承的“根据地”。

  “我们的家风十二个字:坚持和谐、追求卓越、争取奉献。”罗巧珍说,孩子们都大了,面对面讲道理他们面子上过不去,而有了“家报”这个平台,让他们通过阅读,自己去体会、领悟。

  目前,17人的大家庭,7个小家庭,一家有事大家帮,一人有病全家关怀。工作上,冯家的4个子女都不断追求卓越。

  冯树凭说,创办“家报”,丰富了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他们这个大家庭家教的新方式,所以“家报”还将一直办下去。

  “留德给子孙,不要留钱给子孙”

  在江苏镇江古朴幽深的三善巷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刘洁如。今年101岁高龄的刘洁如,靠着烧茶水炉将9个子女培养成才,而她更是在已近90岁时成为镇江第一批、也是至今最年长的“社会妈妈”,先后资助多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就如所住巷子的名称一样,与人为善、喜做善事、乐践善行贯穿于刘洁如一生。老人没有退休收入,只有每月从水炉业协会领的生活费,从当初的80元增至现在的120元。20多年前,镇江市福利院还未搬迁时,刘洁如将儿女们给的零花钱积攒下来,每年都要向福利院捐款600元。

  79岁生日那天,她给儿女们订了个规矩,每年都要另外给她一些钱。“老太太不愁吃不愁穿,要钱干嘛?”当时儿女们挺纳闷,但孝顺的他们还是依言而行。于是,从1994年开始,刘洁如将儿女们给的钱存起来,除了每年给福利院捐款外,还资助困难孩子上学以及其他捐赠。

  “‘不要留钱给子孙,要留德给子孙’,这可能是我母亲最朴素的家风概念。”刘洁如的儿子刘天鹤说,“妈妈这些年来坚持做公益,我们整个大家庭都特别支持。她捐款,我们负责跑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兄弟姐妹觉得特别有福气。”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4个女儿也都成为“社会妈妈”,每人资助了一名小学生。刘洁如老人的爱心正在不断传递、发酵,街坊邻居们也学习她以做公益为乐事。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国之本在家 家风教育忧思录(四)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1234  共4页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