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华图网校一周精选(6月22日-26日)
资讯二:政府“钱袋”萎缩 如何让百姓日子过好
钱从哪里来?如何保民生?
在多地财政收入增速从2位数进入1位数后,在地方财政盘子因财税改革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记者走进东部浙江临安、中部安徽亳州、西部重庆潼南区,到基层一线寻找答案……
“双重背景”的减法与除法压力
曾作为临安古县治的高虹镇,节能灯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走进这座工业重镇,听到最多的两字就是:转型。
“到今年5月,全镇国地两税累计收入同比下降18%,主要原因是,主导产业正从低端粗放的照明产业,向高端LED民用照明转型。而全镇2014年工业产值中,95%来自于绿色照明产业。”镇长黄生云说。
旧的税源正在消亡,新的税源尚未形成。黄生云认为,转型期固然影响税收,但这一步必须跨出,产业不能再在低端徘徊了。
高虹镇只是地方主动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的缩影。记者在临安市国税局了解到,全市817户重点税源企业增速迟缓。
“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24%,去年回落到个位数,今年一季度也是个位数。尽管财力在增加,可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却没有以前快了。”临安市财政局副局长胡钧说。
在亳州市,财政收入增速也在放缓。去年下半年,亳州财政收入增幅从2位数下滑到1位数,今年前4个月增幅仅5%,是近5年同期最低。
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传宾说,增值税、营业税等几大税收增速低,土地出让金减少。“而过去地方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如果说新常态给地方财政带来减法,正在推进的营改增改革,则带来了除法——营业税从地方税变成了央地共享税,多数地方失去了最大的主体税种。
在临安市,营业税占地税收入近三成。因此,当前基层干部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填空”?
“改革红利”的预期与现实差距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国家“四梁八柱”基础性改革中首个深入推进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让基层干部充满企盼。
走在潼南区大街上,满眼干净整洁,区里正在创建全国卫生城。而过去,财政资金覆盖不到的背街小巷,白色垃圾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