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高校禁止师生恋引起社会热议
423联考已经结束了,每个省份的笔试成绩也在陆续公布,大家也越来越关心面试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面试的题目一般都会跟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紧密相关。华图网校特为大家分享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高校禁止师生恋引起社会热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们顺利备考。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高校禁止师生恋引起社会热议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严乙铭发文呼吁高校应明令禁止师生恋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热议。为此,严乙铭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禁止师生恋的观点,是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应进行利益规避的前提下提出的,师生恋是一个开放性话题,大家对此可以有不同观点。(《北京青年报》6月1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华商报钱夙伟观点:很多师生恋中的感情并不纯粹,十七八岁的大学生,心智根本还没有成熟,这时的师生恋,大凡是出于对教师的崇拜,作为老师,“如果严格按照一个教师该有的师德规范、人格示范和道德素养,就应坚定不移地禁止师生恋,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对等。”“如果是学生主动,教师也应当设法避免,这才是为师之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显然是在有意地利用学生的不成熟,也多少有利用职务之嫌。如果是这样的师生恋,于老师已然是斯文扫地,无疑是对为人师表形象的根本性颠覆。本来老师就是个特殊的岗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决定着自己的人生,更让学生们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往往影响学生一生的走向。如果师不自尊,又如何教书育人?明确反对“师生恋”,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于目前学校的现状,尤其有着现实的针对性。
@京华时报刘志权:中外历史上都有师生恋的佳话。有名的,比如沈从文之与张兆和,还有鲁迅与许广平。而在西方,则有海德格尔与阿伦特。婚姻和恋爱的要义之一,是共同追求的强烈吸引,因此而产生的彼此爱慕。从这个角度,师生恋尽管稀少,并非没有存在的基础。法律的要义,是疑罪从无。宁可放走一千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明令禁止”,则似乎与此精神背道而驰。在美国的大学,的确有禁止师生恋的普遍规定。事实上,西方的操作也远比理论复杂。我曾经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为写这篇文章,也专门向杜克大学的资深教授求证。他一方面承认相关条款的存在,另一方面却也指出,“这类关系难以确定是否涉及权力利益关系,一般是不告不理。即学生上诉,校方受理的方式,与性侵性骚扰性歧视案件的申诉处理方式相同”。激进地明令禁止,还不如切实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如何把处理性骚扰,以及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只限于性骚扰),先落到实处。
@人民网蒋萌: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一种操守性自律,即便在没有相关法条的古代,一些人也会恪守这一德行底线。而从另一个角度,就算如今的法律规章越来越完善,但以身试法的人并不少见。说这些不是表达规范无意义,而是说法规不是万能的。就高校师生恋而言,如果真的出台规定禁止,一方面可能会遭遇思想愈发自由的人们的吐槽,另一方面是否具有严格的约束性也要打上问号。比如,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命丧在其导师投资的工厂,涉事学校赶紧说,早就规定不许教师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涉事教师做这种事,是瞒着学校的。照此来看,如果大学禁止师生恋,谁能保证师生恋不会转入“地下”?校方能否“洞悉一切”,还是会出事就说“不明真相”?确保师生关系健康有序,必须关注老师与学生在地位与心智上的不平等,警惕某些老师以学分、论文等为要挟让学生付出“学习以外的代价”,赋予学生向老师的“越轨”要求说不的权利。大学生或许还不成熟,但学校不能陷入“试图包办却根本办不了”的尴尬。学校与社会应提供权益性、框架性的保障,选择与成长还要靠成年学生自己。
@中国青年报唐伟:高校是否应当禁止师生恋,应当有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以婚姻自由为前提谈,那么师生恋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自然无可厚非;若是基于利益规避的原则,或者为防止出现各种权利侵犯,师生恋现象就确实值得认真看待。
对于外界的质疑,严教授将禁止师生恋上升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层面上。现代大学是一种什么制度,当然有着严格标准,国内外都有相似规范。不过,无论其层次如何,有什么差异性,“禁止师生恋”应基于对权力的约束,对学生的保护,当然也应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
在禁止师生恋的学校看来,自由恋爱与禁止师生恋并不矛盾,利益回避原则比不受限制的自由更为重要。双方若要谈恋爱,必须突破特定环境的限制,要么一方辞职,要么一方退学。这种基于职业属性和利益关系的回避原则,在其他行业同样成为普遍性规范。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律师和客户之间,牧师和教堂成员之间,基于避免相互之间权力不平等可能带来的胁迫,都被列入了回避范围。相反,国内在这方面的标准极为宽松,因为缺乏对公平、正义和权利保护的认识,导致师生恋的讨论缺乏基本前提。有了共同的话题话境,才能形成基本的共识。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利益规避为前提禁止师生恋,应当获得普遍性的认同。其话题并不玄虚,也不难理解。
@楚天金报屈正州:在师生恋中,老师的年龄、阅历、经济条件等无疑与学生不可相提并论,跟涉世未深的学生谈恋爱,其明显的“优势”,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特别是,在功利化逐渐浸染的校园里,师生之恋也并非至真至纯,而是可能掺杂了其它的利益因素。如果师生恋存在,那么老师滥用教学权力给学生打高分、开绿灯,或者用处罚、课程不通过、不授予学位等来胁迫学生,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可见,大学里的师生恋,远非两人恋爱这么简单,而牵涉到学校的基本教学秩序,关乎更多学生的公平竞争,影响着学校的人才评价。正因如此,国外一些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都明令禁止师生恋。我国高校虽尚无这方面的统一规定,但像南审这样的校规,对于清晰界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权责边界,特别是维护学生权益,可谓善莫大焉。
华图解析:如果说在中学阶段,因为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学校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禁止师生恋的话,很多人都能理解。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在不少人看来,学校反对师生恋是个比较尴尬的话题。
但是,就近些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频频曝出师生桃色丑闻而言,禁止大学师生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大学教师通过欺骗、隐婚,甚至威逼利诱等手段,与学生发生性关系,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不过,因为少数教师师德败坏,个别大学生行为不够检点,却要让全体师生一起“吃药”。从这个角度来说,禁止师生恋是“头痛医脚”,打错了板子、治错了地方。
对“师生恋”也不能搞“一刀切”,毕竟现在有些教师也很年轻,而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对于以真爱为基础的“师生恋”,难道就要一棍子打死吗?想要把跑偏的师生关系拉回到正轨,禁止师生恋显然是“发力不准”,出错了“药方”。何况,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师生恋”,即便是教育部也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有“师生恋”,擅自作出禁止“师生恋”未必就是好事。所以,要想确保师生关系健康有序,核心应是建立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关系,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