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面试 >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平均工资水平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平均工资水平

2016-06-14 11:37  |  华图网校  |  责编:田志英 点击收藏

  423联考已经结束,每个省份的笔试成绩也已经全部公布,大家现在最关心的是面试的相关内容。众所周知,面试的题目一般都会跟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紧密相关。华图网校特为大家分享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平均工资水平,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们顺利备考。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平均工资水平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来临,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正在用毕业旅行、毕业写真、散伙饭等方式纪念着即将逝去的大学时光。中华英才网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多地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近三成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万元。而记者就此对江苏的一些应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也发现:毕业季消费人均已经超过6000元,而去年的南京市白领月薪平均也才6100多元(详见6月11日《扬子晚报》)。

  眼下正值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们都肆意挥霍“最后的青春”。国内一家知名人才交流网站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多地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近三成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万元。扬子晚报记者对江苏的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毕业季消费人均已超过6000元,而去年的南京市白领月薪平均也才6100多元。在“毕业季消费”中,租房、求职、聚餐、旅行用钱最多。(6月12日《扬子晚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人民网张维:大学毕业生即将离校,无论是从人的情感上,还是从大学生走入社会谋发展上来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消费。只是,作为在校学生,非但自己没能力挣钱,反而还要花钱,这钱自然就由家长出资消费。虽然一般情况下作为家长,只要孩子提出尚算合理的要求,父母都会倾其所有鼎力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理解父母苦衷,并且还能为父母分忧解难,那倒还算是父母们的幸事。如果孩子对高消费习以为常,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好坏,横竖就知道在外吃喝玩乐,贪图享受,那么家庭一旦断了其经济来源,这类孩子将来很有可能就误入歧途,葬送人生。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毕业消费季”不是“烧钱季”,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对其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合理消费。按说,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比较理性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不要盲目攀比,要自强自立;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节约;要懂得感恩,负有担当精神,不要在爱慕虚荣,贪图享受上颓废自己人生。让大学生理性对待“毕业消费季”,这也是应届毕业大学生走入社会的人生启航的一门重要课程。

  @温岭日报郭元鹏: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大学生还是“纯粹的消费者”,自己不能赚钱,还要依靠父母的资金支持,这个时候花钱是对父母劳动价值的不尊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求职上,用在寻找人生坐标上。对于这一点,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对于“毕业季消费”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不能因为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就剥夺了他们“留下一个美好毕业季”的权利。从懵懂的少男少女,到今日的学有所成,这些大学生经历着人生的变化和历程。大学毕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阶段的开始。

  “毕业季消费”需要的是引导而非口水。也就是说,消费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因此过多增加父母的负担,只要在“毕业季消费”中不去攀比,量力而为就可以了。调查显示,一些毕业大学生的花销是1万多元,平均是6000多元,这就有点过分了。这需要的是引导,让他们既可以对大学生涯有个特殊的告别,也不至于乱花钱。聚餐不妨多些“自己动手”,大家自己买菜找个地方,都给同学露一手。毕业照不妨多些“举手自拍”。旅游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在学校周边来一次短途旅游岂不更有纪念意义?对“毕业季消费”不能全盘否定,不让“毕业季”变成“烧钱季”,需要引导不需要口水。

  @红网蔡雨婷:由报道可知,毕业季租房、求职、聚餐、旅行最“烧钱”。租房、求职是“硬性刚需”、必要开支,是为了生活、为了前途和未来。聚餐是同学间社交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就指出,人类有着社交需求,因此在毕业各奔东西前最后一次相聚,是为友谊、为共同的记忆和情怀,为彼此之间感情的联系和巩固。至于旅行,这是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和胸怀的极佳办法,而众所周知,工作之后往往是“有钱没时间去旅行”,在结束学生时代、进入社会的“大染缸”前再去感受世界的美,难道不是很好吗?以上这些,总结起来就是“致青春,致未来”,因此在笔者看来,“毕业季消费”中体现出的毕业生心态,不止是报道中专家所说的“焦虑”,也有告别过去,直面未来的积极心态。

  就像报道中所言,在毕业季这一“特殊时期”,超支在所难免。诚然,毕业生中存在一些花费超高的现象,但那只是个别现象,笔者作为今年的大四毕业生,也并无听说身边同学有此类现象,大多数毕业生的“毕业季消费”仍在合理的超支范围内,有着明确良好的消费目的并且用有所值。因此,应对“毕业季消费”给予理解和宽容,微笑地看着这些年轻人挥洒青春、走向未来吧。

  @搜狐张西流:在毕业季,子女任性消费,家长任性投入,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应该说,家长关心、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毫不吝啬地进行家庭投入,其本身并无不妥。问题是,除正常的教育投入外,家长不惜大把花钱供子女吃喝玩乐,在大学任性挥霍,就是一种过度投入了。而且,这种过度投入,势必会助长子女好逸恶劳和奢侈消费,并形成攀比心理,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更不利于子女成长和进步。

  众所周知,在国外,孩子只要满18岁就该自立,即使有的父母很有钱,孩子也要自己勤工俭学,大学毕业后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而在国内,孩子从小到大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饭怕噎着,外出怕车碰着,交友怕学坏了。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还在上大学,父母就早已为其置好了房,联系好了工作,准备好了存款。处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下,有的孩子把父母作为“啃老”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大学“毕业季”,莫成任性“消费季”。首先,大学生应理性对待毕业季,多参加一些少花钱、有意义的毕业纪念活动,学会节俭,珍视父母的每一分血汗钱。同时,家长应反躬自省,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孩子20多岁了仍然要靠父母包办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事情,那可就真应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话——“这真是中国学生的悲哀”了。当然,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应适当多安排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毕业仪式,引导毕业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蒲公英评论陈婧媛: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专家认为手机、电脑、微信朋友圈等“侵入”大学生活,“冲淡”了大学生对母校的留恋和对同窗的依依不舍之情。无论是拍毕业照、聚餐娱乐、还是去毕业旅行,终归都是毕业生希望获得友谊的行为。从情感方面出发,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但随着“炫耀式”、“攀比式”行为的出现,专业摄影团队、奢华欧洲游等已变成了一种品牌符号,而这种价值取代了毕业本身的价值,这是毕业生毕业消费面临的最大误区。

  而这种任性的致青春模式里,多少都能读到不理性的基因。金钱不是你赚的,凭什么乱花?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凭什么挥霍?所以,毕业致青春的方式里,我们希望看到的乃是那些理性的模式,带给人们独家的回忆,而不是那种任性的模式,疯狂之后发现一片虚无。对待青春的态度多少折射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没有任何理由不在经历了大学教育之后不选择理性吧!

  学校在毕业季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可以在毕业季来临之时,在学校里张贴一些标语、拉一些横幅,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班干部、宿舍长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消费合理的活动,让个人消费控制在大家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生自己要有自律意识,除了参加毕业活动之外,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在未来长远的规划上,不要顾此失彼。

  华图解析:眼下也正值毕业季,对于即将离校的大学生们而言,抓住校园里最后的时光,留住开心的回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的忙着照照相定格青春、有的聚聚会畅谈青春、有的选择旅行开阔视野……盘点起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学生,在经济还没独立的情况下,选择高消费特别是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花销,这样的消费显得有违毕业消费的初衷,更与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精神相违背。

  不得不说,这种奢华的毕业消费是不良社会风气在高校的映射。国人历来讲究人情,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自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花父母的钱应该”、“毕业放纵一下也无妨”的消费观念。其实,表达情谊不一定非要多么“仪式”,也不一定非花那么钱,像以前的大学生,毕业时也就相互留些激励的话语、相互合个影什么的,都让人感到情义无价。

  一套精美的毕业照、一趟轻松的毕业游,固然可以定格美丽的青春、增长阅历,但穿越时间的友谊更动人,如果为了一时的快乐,而过度预支,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沼反而得不偿失。认清毕业季的“短暂”与“永恒”,个性张扬之余不乏理性思考,把握好人生坐标,厘清消费价值排序,追求别具一格却不失纯真的“致青春”,这是大学生们在毕业账单上需要标明的红线,也是走向社会永不结束的课程。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2016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已超平均工资水平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