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加油站”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卦》
早上如上升的太阳一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晚上如身处暗夜隐患般警醒自励、谨慎自勉,则可以无咎无忧。也就是说,君子要一天到晚勤奋谨慎,那么就是说,民族要从始至终励精图治。
如果说,能抓住人生紧要几步的人,往往具有年轻的精力、有力的步伐、蓬勃的朝气;那么,也许正因为我们民族具有“只争朝夕”的心态,所以中华民族穿过厚厚历史烟尘,依然可焕发时代青春,——而这,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义。
历史可旧,思维不旧;岁月可老,步伐不老;只争朝夕,朝乾夕惕;民族行健,自强不息。
5.警醒意识、团结民心、敦促发展、强化国家应变能力---灾难、苦难、危机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见于《左传》、刘琨《劝进表》
“多难兴邦”的意思,最早见于《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是说,对于邻国的灾难,不能幸灾乐祸,有时候,正是多灾多难的忧患令他们的政权更坚固、疆土更开拓,有时候,恰恰是不经历祸患的国家容易沦丧国土、失守家国。
《左传》中的论述,是从正反两面的角度说明着正确对待国家灾难的道理。有些灾患可以警醒意识、可以团结民心、可以敦促发展、可以强化国家应变能力,而无波无澜的局面却有可能使人消弭意志、消解才能、瓦解向心力、甚至造成国家执政能力的疲软。
到了晋代,刘琨《劝进表》中说:“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殷,是殷切、深切;忧,是忧虑、思考;启,是触发、激发;圣,是心智、智慧;兴,是振兴、兴盛;邦,是邦国、国家。
有时候国家在灾难中反而能转危为安、奋发图强,有时候深切的忧患进而能够激发智慧成熟、励精图治。这两句话简化为成语,就是习大大引用到的“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勇者无惧,智者无惑。这就是“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剥尽苦难的层层外衣,就剩下了滋味甘甜、内劲顽强的节节高升;走过奔波的险途,风雨来袭的苦楚都转化成腾云驾雾、龙行天下的助力。
6.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
国与国之间的确存在相互不理解的问题,但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那么,文明国家之间的共存之道也早就通过争战的两败俱伤与和平的相安久存告诉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协同发展。
而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质就是:百家争鸣,多元并存。
7.文以载道、文化健康:
(1)引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总书记对当前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振奋人心,又引人思索。
一年后,2015年10月14日,这篇重要讲话公开发表。
这篇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讲话公开发表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提供了基本文献。
(2)为什么要重视文化艺术工作?
在唐代文坛,面对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普遍现象,韩愈提出“文以明道”,到宋代周敦颐又强调“文以载道”,他们都呼吁文学创作应当尊崇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神,能承载起社会的教化功能、劝善作用,而不止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浮华。如果文学是一驾车,思想道理就是车上装载的货物,读者能够通过文学驾临心灵,满载而归。这就是文学除了锦上添花而郑重存在的文化意义——“以文化人”。
“文化”这个词在这里应当做动词来看待,是通过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来化育人心、化成天下,使人由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由兽性走向人性、由自然性走向理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由此看,文化艺术的创作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文化艺术的学习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文化艺术的工作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文化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华而不实,而是为了:
文以载道,以形传神,用形象化的有形表达,来传递形而上的无形思想;
文以明道,以文化人,用春风化雨的润物无声,来滋养内部的精神世界;
是为了,通过文化艺术的引导、带动、升华,而使人成为一个不断向新的自我,拥有更美善的心灵、更充实的头脑、更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我们在重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同时,更要强调文化健康。文化健康与否,影响的是价值取向、是发展方向、是整个人生的能量场。
(3)为什么在当今要强调重视文化艺术工作?
社会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自有其时代任务,这在历史上经过了长久的反复验证、已经固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每一个朝代发展、每一个政权存在,都要经历先稳定政治、再繁荣经济、后复兴文化这样一个国强、民富、文昌的发展顺序,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论语》里就记载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周游列国的孔子,有一次到卫国去,他看到熙熙攘攘人口众多的卫国,就感叹说:人真多啊!为他驾车的学生冉有,听后便问老师:国家人多之后,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要使人民富裕。冉有继续问:富裕之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要进行文化教育!
孔子对社会进程的总结,从两千多年前的卫国一直涵盖了后面历代的盛世发展规律。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自新中国建国后,经过了政治稳定人口增长的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阶段,到了如今,理应开始对文化的重视、开始未来这一段以文化昌盛为主题的历史阶段,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任务。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虽说百花齐放,但应牢记花开的目的是余香他人,因此,创作什么样的文化、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水准的拷问,也是历史对当今创作者良心的审视。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早已经提出了千古准则、文艺纲领,就是要“文以载道”、要“以文化人”,倘若我们背离了文化艺术要使人向善向美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对“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这一社会期待的辜负亵渎,又是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艺乱象的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