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校园智能手机不能“一禁了之”—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管控校园智能手机不能“一禁了之”—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一、热点概况
新学期即将开始,然而刚刚过去的假期,却让不少沉迷手机和电脑的孩子尝到了苦头。据报道,儿童成为春节后医院眼科的就诊“主力”,某三甲医院眼科就诊人群中,超65%为儿童,原因多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用眼过度。在这一背景下,要不要在校园禁用手机,再次引发讨论。
二、各方观点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丁加勇(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网络上信息混杂容易冲击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认知的混乱。
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利弊大家都十分清楚,家庭和学校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孩子把手机从打发时间的“玩具”变成成长学习的“工具”。
赵志忠(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建议通过加快立法的办法,杜绝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三、深度分析
(一)校园智能手机使用的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68.1%,高于美国的61.4%和日本的42.1%。按照这个结果,国内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状况值得引起关切。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
(二)校园智能手机使用带来的危害
1.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智能手机进校园导致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网络社交等,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学习效果极差。因智能手机可以查阅作业答案,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不再动脑筋,甚至在考试时都使用手机作弊,这些现象对班风、校风、学风、考风都产生不利影响。
2.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由于长期使用手机,学生的眼睛视力都有较大影响,而长时间低头凝视电子屏幕,对颈椎也有极大危害,还会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因网络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有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财两失。
3.导致心理疾患,容易诱导学生误入歧途,滋生犯罪。
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压缩了中小学生相互交流空间,造成这些学生自我封闭,甚至对社交产生抗拒心理。中小学生无法对冗杂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严重时甚至可能受到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侵蚀,诱发学生攀比心理乃至违法犯罪。
4.干扰教学秩序,给学校管理带来难题。
中小学生沉溺于智能手机,扰乱课堂秩序,已成为中小学校校园管理的普遍性难题。中小学校园的手机管理,俨然已经变成激烈攻防大战,学生、学校、家长等各方斗智斗勇。
(三)规范校园智能手机使用的措施
规范校园智能手机的使用堵不如疏,应该变全面封禁为合理引导,换刚性约束为柔性管理:
1.学校改进管理方式,合理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使用规范等,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积极使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反馈,主动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中“抢”回来。
2.家长应身体力行,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长应身体力行,既要做合理、适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
3.提升媒介素养,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上网氛围。
政府需要对某些平台进行规范和整顿,让某些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进行隔离,甚至建立实名认证使用与进入,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干净的空间。同时,广大APP开发者和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提供优质内容,积极开发学生专用智能手机和APP,从源头处阻止不良信息流向孩子,让学习软件与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4.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自控力,树立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观。
学生应积极树立自我克制和自我保护意识。严以律己,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使用,不能沉溺于网游和手机中,而是要积极利用智能手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利用各种平台和APP,促进自己的学习。
四、参考文章
用“教育思维”管好校园手机
近些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干扰课堂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加之青少年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使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手机上。是全面封禁还是合理引导,是刚性约束还是柔性管理?围绕权利与秩序、规定与情理、被动或自觉,小小的手机引出困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大课题。在国际上,尽管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进行立法尝试,但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是因势利导还是一禁了之,成为考验学校和教师理念与智慧的考题。
应该看到,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仍相对较差的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利弊参半。其利,一目了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借由智能手机可便捷地获取各类资讯。教、学、评、测等环节均可基于实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及时完成,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推动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其弊,也清晰可见。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成了校园里的“低头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扰了教学秩序、影响了视力和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还有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世界导致心理疾患,或受不健康内容的诱导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看到了智能手机带来的“另一面”,去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山东等地也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种种举措,都是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
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地兴利除弊,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进行柔性引导。智能手机进校园确实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一刀切”地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或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显然不合时宜,容易激发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矛盾。同时我们不能因为智能手机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忽略其正面价值,直接全盘否定,一禁了之。毕竟堵不如疏,应该变全面封禁为合理引导,换刚性约束为柔性管理。这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强引导和沟通,帮助孩子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让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文化知识上,让智能手机由打发时间的“玩具”变成成长学习的“工具”。
教育之难,难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教育的维度来思考校园中的智能手机问题,需要在局部禁止的基础上,多些关怀的温度和智慧的力量,让未来一代在拥抱未来智能化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能拥有明亮的双眼和美好的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有较大修改)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