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申论 > 2019年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今天你“夸夸”了吗?

2019年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今天你“夸夸”了吗?

2019-03-20 14:53  |  华图在线  |  责编:华图在线 点击收藏

2019年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今天你“夸夸”了吗?

  一、热点概况

  2019年3月,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你只需要把人拉进群,便会开启一轮长达数分钟的吹捧,各种溢美之词都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袭来。不过服务时间一到,被夸的人就会被踢出群,那感觉就如同从天堂跌落地狱,如果反应慢的,估计还在懵圈。

  在群里,不管你说什么,都会受到其他群成员的夸奖。没有规则,各种夸,直接夸,随意夸。比如说,有同学称午睡起晚了,也会有人夸赞“睡眠真好”,以及“对自己身体好一点”。 有人提出“学习了一下午,求夸”,便会有群友夸赞称“能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而认真学习,说明您是一个自制力很高的好孩子”。大学社会学院一个大三学生,曾经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求夸,得到的夸赞让她意想不到:“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除了在年轻人中流行,还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夸人服务”,购买服务后,便会被拉进一个群里,群里人会从长相、性格等各个方面夸赞购买服务的人。

  二、各方观点

  某夸夸群主:建群的初衷就是传递快乐,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夸夸群”让大家得以放松。

  陈志林(心理专家):这类群的建立,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过度迷恋虚拟虚幻的夸赞,可能会导致不够明确自己,可能会变得虚荣和浮躁,在现实中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可能迷失自我。而且这种方式虽然能让人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但年轻人遇到压力时应该选择更健康的排解方式。社会各界应当因势利导,提供更专业的心理疏导。

  黄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种文化并将之广泛扩散这种土壤;也和网民发起娱乐、进行狂欢、宣泄情绪的现实需求有关。热度过去后这一现象也会很快趋于平淡。

  三、深度分析

  (一)“夸夸群”兴起的原因

  1.匿名社交零负担。

  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取暖,匿名式的社交,没有负担,也没有熟人间“人设”的困扰,这份社交安全感,让人更大胆洒脱,用吹捧、玩笑维系人际交往。在陌生网友建立的弱联系当中,不再知根知底,只有“商业互吹”。这种“无厘头”式的夸奖,成了不少网友的消遣。

  2.契合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从学业、就业再到恋爱、生活,在成长的每个环节,年轻人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亟需宣泄的出口。在“夸夸群”里,每个人都享受一下“半分钟的明星”之感。与其说“夸夸群”是一种娱乐幽默的表达,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互助的手段。

  3.电商平台嗅到商机,起到推动作用。

  电商平台提供有偿夸人服务。各店铺服务定价不一,低至每5分钟1元,高至200元。多家店铺的广告称,“不管你是夸自己、家人、领导、对象、甚至您的爱宠,我们都将义无反顾夸到底”或者“私人订制每一份赞美”。其中,一家日均销量上百的淘宝店针对不同群体分别提供“夸夸群在线夸人”“夸夸群一本高材生”和“打电话夸夸”等服务,售价均为5元5分钟。

  (二)“夸夸群”兴起的启示

  1.生活中要给人更多正面激励、正向表达,传递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对于家人朋友,也不妨多投以肯定的目光,让他们感到被重视、被支持;再比如,步履匆匆之时,不妨停下脚步,用心夸奖一下身边的扫地大妈、宿管大叔、食堂阿姨,让他们感受到被感激、被尊重。要知道,来自你的真诚赞美,正是对他人最大的鼓励。

  2.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激发正能量、消弭负能量。

  力挺也好,反对也好,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切入了“夸夸群”的问题。本质上来说都是情绪的表达、压力的排解。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激发正能量。用热情和善意取代吐槽和毒舌,理直气壮地夸人、大大方方地接受赞美,从而找到简单的快乐。

  3.“夸夸群”只能消遣,并非依赖。

  倘若只是为了听几句中听的好话,不能正视压力、批评,恐怕只会被语言的蜜糖蛀坏牙床。某些商家服务中的夸奖也都是复制粘贴的,没有互动、趣味不足、尴尬不已。表扬是手段而非目的,真诚相待的交流远比张口就来的谎言珍贵。

  4.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严肃对待。

  心理健康检查常态化制度应当更加完善。尤其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社会各界应当因势利导,提供更专业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及时发现、及时干预,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批评、夸奖,使更多人顶住压力愈挫愈勇、受到批评不丧失信心、得到表扬而不迷失自我。

  四、参考文章

“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搞笑值得严肃对待

  最近,“夸夸群”现象在高校和社会上流行。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夸夸群”里,人们杜绝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陌生人的任何言语都不吝溢美之词,被夸的人飘飘欲仙,夸人的人也是乐不可支。在皆大欢喜的氛围里,人们获得了心理的减压。有的人甚至感叹,如果一些自杀者事先进过“夸夸群”,也许就不会走向人生的末路。由此可见,“夸夸群”外,存在求夸赞的刚需。

  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何其沉重,人们获得社会肯定的途径如此狭窄而崎岖,以至于只能跑到网上的“夸夸群”里寻找陌生人廉价的赞美,这种方式让人在好笑之余又感觉些许悲哀。在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夸夸群”的作用实际上类似一种心理自救。

  需要指出的是,“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有一定效果,但不宜过度夸大,也不宜一味叫好。在这些“夸夸群”里,人们固然能够轻易获得现实中难得的赞美和肯定,从而起到“心理按摩”的抚慰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我们必须看到,大部分“夸”的方式是比较低层次的:无原则,无深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心理学界称之为“伪共情”,基本是一种搞笑的“快消费”。既然是快消费,其生命也就堪忧,不知能流行多久?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夸”,甚至依赖成瘾,就会走向负面。因此,对于“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我们不妨谨慎乐观,但不能寄太大希望。

  从深层次看,“夸夸群”盛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严肃对待。据我国《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称,我国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佳的人群达上亿人。报告还提到,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国民感知到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目前,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但人数少,收费相对较高,且存在专业能力与群众需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提速。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后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将面临漫长复杂的历程。但是,对于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国家而言,这是一项必须补上的课。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进而关注、支持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夸夸群”也能够促使人们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它还能流行多久。

  (来源:半月谈,有修改)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2019年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今天你“夸夸”了吗?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