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申论 >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鞋穿不炒 小心风险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鞋穿不炒 小心风险

2019-09-17 17:27  |  华图在线  |  责编:徐珂 点击收藏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鞋穿不炒 小心风险

  一、热点概况

  上世纪末,球鞋收藏文化开始进入国内。从今年8月开始,球鞋价格大幅上升,持续时间之长,是中国球鞋收藏史上不曾有过的。市场上最热的椰子350,第一次在国内发售时,就几百双货量,原价是1899元,在门店外面立刻就能卖到12000到15000元人民币。但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后,品牌商又重新生产了一批椰子350,这双鞋的价格瞬间跌到了三四千元,多次发售后,这双鞋最低价格为2000元出头,现在维持在3000元左右。有人从中谋得暴利,有人却倾家荡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他人是“韭菜”,自己是收割者。雷在什么时候,在谁手中爆掉,只是一个时间和运气的问题。

  二、各方观点

  北京青年报:“炒鞋”的狂热程度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价值规律,也绝非用稀缺性溢价就能够解释清楚,所形成的泡沫、风险和种种问题,不仅需要监管及时跟进,更需要商家和玩家形成共识,回归市场理性。

  中国青年报:在球鞋电商交易平台的助推下,松散的球鞋交易市场被集中化与规范化,球鞋的收藏价值、炫耀价值、交易价值被逐一激发,使得球鞋成为一种“社交货币”。部分限量鞋因其稀缺性,存在部分溢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当前部分鞋价格被炒得有些过火,需要降温。

  央视财经:炒鞋的风险有多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他人是“韭菜”,自己是收割者。雷在什么时候,在谁手中爆掉,只是一个时间和运气的问题。

  三、深度分析

  (一)炒鞋现象出现的原因

  1.利润

  巨大需求的动力来自堪称疯狂的利润。在资本眼里,一切皆可炒。热追潮牌本身并无不妥,但他们前赴后继地购买潮鞋,也在客观上为市场炒作提供了信心。实体店前买家排起的长队,蜂拥而至的抢购,丰满了人们对潮鞋无限商机的想象。

  2.炒作

  炒作群体将潮鞋揽购,囤积居奇,高价售出。线下的疯狂抢购、线上的规模化交易,显示出鞋市巨大的需求和潜力,造就了“炒鞋”的基础。品牌方故意制造噱头,刻意强调出货量,制造稀缺感,加之明星带货使消费者趋之如骛,从而刺激了球鞋价格的虚高。

  3.审美观改变

  近些年来舒适运动风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人们越来越追求舒适健康,而不是简单追求外形的完美。而这样的标准反而给了球鞋市场更大的空间,本来就主打运动风的鞋子有了更大的生机。球鞋市场自然在这场风尚中受益匪浅,炒鞋现象也应运而生。

  (二)炒鞋的危害

  1.盗仿、诈骗现象愈演愈烈

  鞋是一种标准化、制造难度很低的工业品,以假乱真并非难事。产量无法控制,生产环节更有多重变数。资本市场大肆炒作蕴含着高风险,巨大的利润导致盗仿、诈骗现象愈演愈烈,也对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2.潮鞋市场产生更多泡沫

  资本介入之后,很多人奔着一本万利的目的去炒作,自上而下的产业链,让大家从品牌发行商到散户都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将其炒得火热。只会令潮鞋市场产生更多泡沫。“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这是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机者的结局,或许也将是炒鞋者的结局。

  3.损害消费者权益

  如果把炒鞋类比为炒股,那么为此买单的消费者就是最后一个接盘人。不过鞋子与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消耗品而非保值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升值。企业和庄家过度贪恋饥饿营销制造的“虚假繁荣”,最终却让毫不知情的消费者买单,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无异于损害消费者权益,透支行业的未来。

  (三)如何解决炒鞋现象

  1.加强市场监管

  市场本身固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作用。而从现在的球鞋市场来看,监管是缺失的。“炒鞋”的狂热程度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价值规律,也绝非用稀缺性溢价就能够解释清楚,所形成的泡沫、风险和种种问题,需要监管及时跟进。

  2.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

  运动潮流交易服务平台和相关媒体呼吁理智消费,杜绝“炒鞋”,发起“鞋穿不炒”的行业自律改变这一现象,让球鞋转售回归正常的物品交易属性,让平台价值观回归本位,实现行业持续良性发展。

  四、参考文章

“鞋穿不炒”,不能放任“炒鞋”

  “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元”“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鞋店开业,几百人冒雨排队摇号抢限量款”……当前,各种“炒鞋”话题在青年群体中备受关注。“炒鞋”本质上是一种投机者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限量版鞋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在越来越疯狂的市场面前,有关各方都需要对“炒鞋”有理性的认识。

  在很多参与“炒鞋”的人眼中,球鞋市场是一个优质的投资渠道。但实际上,像球鞋这样可以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制成品,其本身保值极其有限。而由于官方专柜并不提供真假鉴定,第三方“鉴定师”又没有可信赖的认证体系,所谓“限量版球鞋”的稀缺性完全不可控。任何商品,资产,无论是实际的还是虚拟的,只要是经过疯狂炒作,最后的结局都是击鼓传花,一地鸡毛。看看股市中的暴风影音,安硕科技,乐视网,故事讲得再精彩,没有实际的价值支撑,最终都要回归原点。在各种投机资本面前,参与者很可能成为另一种“韭菜”。

  “炒鞋”陷入狂热,一些企业的“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有必要厘清的是,品牌厂家推出联名款、纪念款或特色配色的球鞋限量发售,固然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反噬”。线上登记摇号、实体店排队抽签、加价找海外代购……对很多人来说,想买到一双热门的运动鞋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难度堪比北上广深的小汽车摇号中签。过度“饥饿营销”,让大量球鞋流入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使得大量真正热爱相关品牌的“铁杆粉丝”难以买到心仪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将受损。暴利还会鼓励盗版,进一步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倡导理性消费,知名运动品牌企业责无旁贷。无论是为了维护粉丝的权益,还是为了运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企业重视“疯狂的球鞋”。在产品发售和营销策略方面,不能贪恋“饥饿营销”制造的虚假繁荣,甚至有意无意为“炒鞋”热潮推波助澜。相反,要对“二级市场”的疯狂保持清醒,要在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厂商搭台,鞋贩唱戏,众多买家、散户买单”,这只会令潮鞋市场产生更多泡沫。

  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一些“炒鞋”平台的投机行为不能视而不见。如今,“炒鞋”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台玩起了只炒作鞋的归属权的“云炒鞋”乱象,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金融违法行为。应该通过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让“鞋穿不炒”成为一种共识。

  当然,“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转观念必不可少。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唯有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才能让更多真正热爱球鞋的人享受到球鞋带来的愉悦。

(来源:人民日报 有改动)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鞋穿不炒 小心风险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