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申论 >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博物馆当传精魂,莫引歪风徒误人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博物馆当传精魂,莫引歪风徒误人

2019-10-31 17:45  |  华图在线  |  责编:徐珂 点击收藏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博物馆当传精魂,莫引歪风徒误人

  一、热点概况

  10月7日,重庆大学博物馆在该校虎溪校区开馆,并举办了“大象有形——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展”。10月14日,某收藏圈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作者在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怀疑大量文物系赝品,图文并茂地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了“打假”。部分所谓的文物确是假得令人哭笑不得,既不符合年代工艺,也不符合历史规制,非专业人士都能发现这些展品的存疑之处。这也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一位曾供职于国内知名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就对媒体表示,从这些公布的藏品看,“绝大多数已经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据报道,此前是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退休教授吴应骑将个人收藏的数百件藏品捐赠,用以建设重庆大学博物馆及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目前,重庆大学博物馆已于15日起闭馆,暂停对外开放。重庆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校方对此事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工作组,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该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重庆大学博物馆的事情一出,又让人不免联想起之前北师大6000件获捐古瓷被怀疑为赝品、浙师大等校接收“赝品”捐赠的事情,部分高校博物馆对捐赠藏品来者不拒、全盘接收的问题成了“众矢之的”。

  二、各方观点

  光明网:大学建博物馆,展现人文关怀,本身是值得肯定之事。只不过,文化自有它的韧性。尤其是文物,它们所凝聚的历史沉淀,本身就自然生成了进入门槛。如果掺杂别的心思,在跨越门槛时怕是容易摔得难看。所以,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热心也要耐心,遵循文化本身的逻辑。否则,风雅之事,变成附庸风雅,对承载社会期待、展现学术严肃的大学来说,必定是一次沉重的挫伤。

  上观新闻:对于私人收藏的文物,其实无需太过苛刻,私人收藏属于个体行为,藏品假就假了,只要不触及法律问题,无伤大雅。但问题在于,私人藏品捐献给有官方背景的博物馆并展出,这样的误导有损公共文化服务公信力,也不合政策要求。

  人民日报:高水平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作为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盼。公众的关注,也客观反映出社会大众对高校博物馆的热切期待。这愈发证明高校博物馆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涌现更多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独具特色、朝气蓬勃的高校博物馆,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深度分析

  (一)高校博物馆藏品屡遭质疑的几点原因:

  1.接受捐赠的文物鉴定程序不完善,权责分属不明晰,造成了文物鉴定领域的乱象。

  2.高校层面:

  (1)一些高校兴建博物馆动机不纯,出于一时的政绩之需,为提高本校美誉度,助益各类考核测评,在文物一事上轻信急躁。

  (2)高校专业管理水平不足,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

  (3)一些高校博物馆藏品少,缺乏资金支持,外界捐赠成为主要藏品来源。自身定位模糊,“获得了什么样的捐赠,就建什么样的博物馆”无法支撑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4)很多高校博物馆在文物鉴定方面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3.收藏者文物知识的储备跟不上收藏热情的高涨,容易给造假售假分子可乘之机;一些藏家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明目张胆捐赠赝品,将私藏的假文物变成真文物,以此获取社会地位,或者通过交易获取暴利,甚至还可以进行融资洗钱。

  4.少数博物馆在职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私自参加社会文物鉴定并开具证明。

  5.一些民间文物鉴定机构,“专家”到处跑,证书满天飞,丧失了公信力。

  (二)高校博物馆现赝品,可从以下几个方向,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高校博物馆的上级机关应该落实监督指导职能,把好报备审批关,监督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见不得光”的行为。

  2.高校博物馆树立正确的衡量价值内核标准。不应仅以馆舍面积、藏品数量来衡量,更应以展览质量、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以及是否真正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滋养为标准。

  3.高校博物馆要从自身特色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镇馆之宝。基于专业优势,积极挖掘资源,对接教育教学,这才是高校博物馆区分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的关键所在。

  4.认真践行博物馆职业道德,不接收来源不明或来源不合法的藏品。

  5.严格鉴定博物馆藏品真伪,维护博物馆藏品质量。高校建立博物馆应该严格遵守《博物馆条例》,成立专家委员会对相关藏品进行严格鉴别、评定;同时还可对藏品进行公示,发挥民间专业人士的作用,对藏品真伪进行鉴别;或者可以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四、参考文章

高校博物馆,勿穿“皇帝的新衣”

  近日,微信公众号“江上说收藏”发布一篇题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中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馆藏可能是赝品。目前,虽然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已有多位文博界专家表示,从曝光的照片上看,情况并不乐观。藏品是否赝品,还有待调查,但此事件折射出的某些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浮躁现象却是显而易见的。

  高校建设博物馆,本是好事。高校博物馆往往基于本校丰富的文物资源、扎实的科研教育水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科研、育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有学术研究背景和高校文化资源加持,高校博物馆也能补齐社会博物馆的短板,在展现教育工作水平,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方面起到独有的作用。这一点,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高校博物馆,如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博物馆以及国内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身上已经有所体现。

  但是,近年来随着全国几百所高校纷纷投重金建设博物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高校真的坚守建设博物馆的初心,又做好建设一座合格的博物馆的准备了吗?前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博物馆,今有重庆大学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屡屡陷入“赝品门”。高校作为高水平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者,其中的管理者和专家们真的不知应该如何建设一座博物馆吗?显然非也。真相恐怕不是不知,而是不愿。一座博物馆,是显赫的实绩工程,是好看的表面文章,是可列入各类申请表的优秀指标。如此,某些高校博物馆仓促上马,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如果再掺杂一些不为人知的利益纠葛,吃相就更难看了。初心的缺失,或许是类似重庆大学博物馆这种事情发生的根源。高校博物馆要建,更要慎建、稳建、真建,如果只是功利地将建设博物馆当作高校冲击KPI的手段,急吼吼地建起来,那么发生这种因“眼拙”而“玩砸”的事情,也就不稀奇了。

  建设一座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不是只靠砸钱建大场馆、收文物就能做成的。它需要高校认真衡量手中可利用的文物资源,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学科优势、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条件,在接受文物捐赠时严格进行公开鉴定乃至到文物部门备案,在筹建和运行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建成一座真正可以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所用,能传承大学精神和文脉的文化阵地。

  建设目的纯而又纯、建设过程慎之又慎,这才是高校建设博物馆应有的作风。反之,纵使场馆再大、技术再炫,也如“皇帝的新衣”,当真相大白时,只能沦为世人的笑柄。

(来源:中国科学报,有修改)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博物馆当传精魂,莫引歪风徒误人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