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付费自习室走红,新事物还需好监管
一、热点概况
一段时间以来,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从空间布置上看,大部分自习室都设了单人座,为防止被打扰还安装了隔板;面向闺蜜或者情侣,还有双人间、四人间供选择;面对一些小型创业公司,还有独立的会议室。除桌椅外,大部分付费自习室还配置了台灯、插座、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用品,这些单品甚至是人均一个。同时,部分自习室还免费提供各类学习用品以及生活用品,比如打印机、零食、饮品、毛毯等等。此外,一些自习室将学习区和交流区进行了区隔,交流区设置了沙发、按摩椅等,甚至部分自习室还养了猫,学习累了,可以下楼“撸撸猫”。新兴的付费自习室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自习室的收费,也引起了关注。10月28日,“付费自习室最低收费28元一天”的话题登上热搜,掀起了许多人对这一业态的讨论。11月6日,人民日报、新华网发布相关评论文章。
二、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终身学习是应该支持和值得提倡的,新兴事物出现了要合理引导,以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最朴素的生活目标。
北京青年报:自习室是图书馆和城市书房的重要补充,再加上业已存在的书店,这才是一个综合学习系统。
红网:对于付费自习室而言,自然不能仅满足于消费者的环境需求,还应该在知识供应上下功夫,同时细分市场,不断充实健全便于消费者学习、探索、研究、分析的软硬件设施。
三、深度分析
(一)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原因: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
2.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3.正常的学习环境诱惑太多。
4.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
(二)付费自习室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经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
2.付费自习室存在物品及人身的安全问题。
3.商家搞太多的噱头,忽视在行业服务上下功夫。
4.有商家借此圈钱,盲目扩张,甚至卖卡跑路。
(三)引导与管理付费自习室的对策:
1.付费自习室自身要加强安保水平。
2.商家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行业服务。
3.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付费自习室行业的监管。
4.政府增加公共供给,考虑把自习室纳入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
5.个人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树立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
四、参考文章
付费自习室走红,新事物还需好监管
要是回到两三年前,谁能想到,校园里最普遍的自习室,也能在社会上遍地开花,并收获一大批粉丝呢?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付费自习室正悄然兴起,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近日,“付费自习室最低收费28元一天”的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付费自习室走红,新事物还需好监管。
新事物因应当下需求而产生。付费自习室确实抓到了市场痛点。一方面,虽然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做到了每个区都有,一些地方甚至设置了街道图书馆,但总体来说,公共图书馆资源还相对匮乏。图书馆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不能满足一些上班族、考研族的需求。另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智能手机和网络等带来的诱惑也多,大家集中在一个场所学习,确实能激发人学习的兴趣和“见贤思齐”的动力,这就是现代人特别强调的“仪式感”。
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积极的现实选择。虽说付费自习室的诞生和受热捧,天然带有现代人“焦虑性充电”的意味,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它何尝不是人们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体现?这种主动而为,或是出于真心热爱学习的兴趣使然,或是严格要求自我提升,或仅是为了应对工作的需求,但不管是主动或者被动,都是一种现实选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新事物容易出现瑕疵甚至乱象,需要监管。付费自习室作为一种新型行业,注定也会出现某些瑕疵甚至乱象。比如,对于其收费问题,有人质疑自习室的配备与收费不匹配。其实这一点倒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费也只会越来越理性。如果一家付费自习室性价比不高,自然会被消费者舍弃,如果所有自习室都失去了市场,一段时间后,这一行业也就不会继续下去。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监管,因为市场的淘汰机制,需要一定时间,且往往滞后于现实。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新鲜事物在萌芽时期,如果就能匹配合理科学的监管,将极大促进其健康发展,降低后续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以付费自习室为例,其收费如果明显与服务不匹配,伴随有虚假宣传等行为,就需要监管部门介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其次,其暴露出的消费者丢失财物、被人骚扰等现象,也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比以上这些,更让人值得警惕的,或许是付费自习室被一些挣快钱的投机者盯上,从而出现狂收会员费,甚至会员费到手就跑路,让消费者欲哭无泪的现象。从近年来屡发的理发店和课外辅导机构卷款跑路来看,如何避免付费自习室又走上老路,相关部门也需未雨绸缪,早做应对。
当然,作为应市场而生的新事物,对其的监管需要恪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既要保障监管对呵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也要保障监管对行业正常运营干扰的最小化。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怎么管,都应当恪守边界和适度的原则,并应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来源:中国青年报,有修改)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