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欢迎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申论 > 公务员-两会中的申论考点

公务员-两会中的申论考点

2020-07-23 15:21  |  华图在线  |  责编:华图在线 点击收藏

两会中的申论考点

  一、2020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一)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增长6.1%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二)今年重要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抗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

  财政: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消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5G应用

  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金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脱贫攻坚: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社保: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开放: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港澳台: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二、“六稳”和“六保”的辩证关系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李克强总理说,“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李克强说,“我们是负责任的,我们说这六个‘保’,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担起责任,把这些事情切实‘保’起来。这个任务很‘实’,担子很重。”

  总理强调,面对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要及时跟踪分析形势变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于“六稳”和“六保”。

  “‘保’住了就能稳住阵脚,‘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克强说。

  “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当天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

  李克强说,“六保”中提出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当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把“保就业”作为宏观政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保居民就业”首要目的是为了“保基本民生”。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保住了民生这个基本,就能稳住民心。”总理说,“另一方面,从经济视角讲,保住了基本民生才会有消费和市场,才会有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而“保市场主体”更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直接相关。“当前我们保就业、保基本民生,首先要保市场主体,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李克强说。

  他强调,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更大。“必须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守住‘保’这一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实现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

  李克强指出,实现“六保”、“六稳”,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对冲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货币、社保、就业等政策合力,围绕“六保”、“六稳”实施更加精准的调控。

  “一方面要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帮扶保障政策‘扩围’,加大保基本民生和兜底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生存下来,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进而稳住经济社会发展根基。”总理说。

  李克强明确要求,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完善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机制上多下功夫,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通过扩大开放,在促进与各方合作共赢中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能。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必须不断推动和扩大改革开放。”李克强说,“把市场主体和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聪明才智激发出来,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底气所在。”

  三、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传递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

  1.人民至上,就是要“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2.习近平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3.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又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最大程度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也是习近平的所思所虑。

  立足全国大局,他谆谆嘱托:

  ——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要抓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城乡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书记一系列要求,关注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

  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

  4.站在2020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能不能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

  习近平再次发出告诫: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功成不必在我”到发扬“钉钉子”精神,回忆习近平关于党员干部的重要讲话,他反复告诫,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心中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要义,也是他此次在内蒙古代表团讲话的核心所在。

  四、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传递的经济战略——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事实上,疫情暴发以来,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审时度势、因应施策,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从三个关键词解读新机怎么育、新局如何开?

  第一个关键词:内需

  4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首次提出“六保”,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如何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必须做大自己的蛋糕!在23日的联组会上,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第二个关键词:开放

  光靠自己不行,还得内外兼修。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3日的联组会上,习近平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三个关键词:安全

  中国有句老话,“小心行得万年船。”习近平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他不止一次说过,“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23日,总书记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五年前,习近平就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内需”“开放”“安全”,打好这一套组合拳,中国经济一定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五、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传递的公共卫生——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习近平指出,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六、两会金句看点

  (一)蒙古马精神

  1.蒙古马精神内涵

  在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讲到:“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儿,但耐力强、体魄健壮,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深刻概括了蒙古马的精神内涵。

  2.“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蒙古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品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内蒙古有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蒙古马虽体形矮小,但身躯粗壮,生命力顽强,任何恶劣气候和环境都阻挡不住蒙古马的步伐。

  有超强的耐力,是蒙古马与其他品种的马最大的不同。蒙古马在长途奔袭中,会用一种特殊的“走马”步伐,可以日夜兼程并保持同样的速度。由于耐力超强,蒙古马常承担着驿站传输等特殊任务。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蒙古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沙漠过雪原。在行军时,如果需要赶路,一声令下,蒙古马便会以“走马”步伐日夜前行不需长时间休息,还能在三十天之内都保持同样的速度。

  3.“忠诚和奉献”的精神

  “英雄洪古尔的坐骑用马尾击翻了有毒的酒杯,挽救了英雄的生命。”蒙古族著名的史诗《江格尔》曾这样描述蒙古马,蒙古马刚烈剽悍,对主人和故乡却有着无限的忠诚和眷恋,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去挽救主人的生命。据文献记述,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在返乡途中不幸落马,昏厥之际,其坐骑与扑过来的两只狼殊死搏斗,最终挡住狼的进攻,成功保护了主人。

  4.“一马当先、勇往直前”的精神

  “蒙古马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具体、生动的体现。蒙古族有句谚语,“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头”,说明一旦有了实践目标,绝不能半途而废。在《江格尔》中,蒙古马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象征;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马是一马当先、勇往直前的代表。蒙古马的优秀品质早已深深镌刻在草原儿女的灵魂深处,在草原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种“蒙古马精神”刻骨铭心,世世代代鼓舞着草原人民,融入到草原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之中。

  (二)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习近平谈疫情防控: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1. 绷紧弦:决不让成果前功尽弃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总书记用这句俗语,意在提醒大家,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2. 抢时间: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

  对于这个现实,总书记是这么看的: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湖北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出路径:

  ——党中央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

  ——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切实做好“六保”工作;

  ——高度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

  ——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中央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湖北疫后重振支持力度,让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谋长远: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这次应对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总书记还提出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的5项良好社会风尚: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

  五、时评文章选录

  从“六稳”到“六保”,提振高质量发展赶超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从疫情防控经济按下“暂停键”到“世界工厂”稳步“复苏”,虽然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危机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政治局会议,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首次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方针,与201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稳”内涵也有相通。 而“稳”变“保”,既是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更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紧”环境中勇挑重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提振高质量赶超信心。

  有一种应对之策,目标在于“保”,坚持“底线思维”。“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4月8日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守住底线,就是做好“最坏打算”。虽说“六保”首保就是保就业,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是稳就业,甚至保粮食能源安全亦是如此。为此,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必然要弄清“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做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尤其是党员干部要积极有序为复工复产消除“痛点”、疏导“堵点”、补上“断点”,以“底线”不越、力度不减,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有一种根本立场,应变出于“保”,善于“化危为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巨大的内需市场、充足的政策空间和显著的制度优势。疫情以来,各地“一把手”更是靠前指挥,立足民生保障、经济发展,超过130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带货”,推介当地的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各地纷纷派出政策“大礼包”,助力产业项目复工复产,激发内生动力;“数字治疫”为我国赢得抗疫先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从中央到地方公共政策和各地努力中,体现出的正是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开拓创新的“兜住底”迎难而上。这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深度的融合,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成为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绝佳机会。

  有一种斗争精神,任务在于“保”,全力“决战决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斗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不管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决胜战,还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缓、等、靠等思想必须摒弃,关键时刻更要吃紧,绷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弦”。随着当前全国疫情向好,中国经济“六保”工作已经划定“干什么”,14亿中华儿女也将担负起按下社会经济发展“加速键”的责任,把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围绕“六保”工作打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组合拳”。中华儿女将会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彰显中国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从“六稳”到“六保”,我们的经济目标并没有变化,而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涵养和弘扬精神力量的同时,汇聚脱贫攻坚的“收官战”磅礴之力,以实际成效如期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上亿市场主体。它们在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中国经济的座座“青山”,是中国经济活力之源、不可动摇的基础。

  疫情影响之下,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留得青山”,既是着眼当下稳住就业基本盘、保住百姓家庭生计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赢得未来”的大命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政策安排,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目的就是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过一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释放红利空间,企业就有了闯过难关的底气和力量。企业在,活力就在,明天就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国经济就随之壮大。从长远来看,短暂的阵痛换来的是财政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理解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含义,各级政府在落实惠民利企政策和红利时就更有动力和决心。在落实各项惠企措施时突出一个“实”字——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和及时完善税费减免、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等助企纾困政策,解决一些企业在申请扶持政策时遭遇的申请难、成本高、落实难等问题,坚决打通红利梗阻的“最后一公里”。

  给企业送去红利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努力给市场注入活力。其要害在于一个“破”字。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敢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同时,还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别是抓紧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准入障碍。

  留得青山在,一切皆可能。保护好市场主体、保障好市场活力,我们必将闯过难关,赢得未来!

  读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的信号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引发广泛关注。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方略举措,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现实要求。

  “两新一重”突出民生导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到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从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到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两新一重”指向的,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既解决了百姓痛点、释放了内需潜力、抓住了投资落点,又补齐了发展短板、促进了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满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两新一重”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命运。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发展动能的关键时期。“两新一重”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企稳和社会转型,又可以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到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再到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报告为“两新一重”建设勾勒了明晰的施工图,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济正经历大考。“两新一重”指明了今年有效投资的精准发力点,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既利当下更惠长远。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机遇,激活新动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未来。

  稳稳的幸福需要稳稳的守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时间和实践告诉我们,处境越是艰险难测,越要稳住心神、保持定力,不焦虑、不浮躁,以坚如磐石的决心,沉稳应对、稳扎稳打,在稳中求机遇、求奋进。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正值紧要时刻、国际形势风云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叠加,面对今年不确定性很大的复杂形势和异常艰巨的发展任务,这个“稳”至关重要。

  全力以赴夯实稳的基础。要想底盘稳,就得基础牢。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是稳的基础,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为顺利闯关过级赢得时间、创造条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一系列“强化版”的宏观调控手段,聚合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力量,拧成拳头、形成合力,应对冲击,全面守住“保”的底线,确保“保”的任务落到实处,进而巩固“稳”的基石。

  千方百计护航稳的成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保住民生。受疫情影响,今年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许多中小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生存困境。为此,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企纾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将“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列为重点,打出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活下去”。这些稳稳的举措精准有力,将进一步激活民营企业在“六稳”、“六保”中的重要作用,减少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为稳步实现年度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稳”是压倒一切的关键所在。无论未来面对的是急流、还是险滩,是千尺浪、还是万丈山,只要我们瞄准方向,聚焦、聚神、聚力,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双胜利”,托起亿万中国人稳稳的幸福。

  用奋斗定义时间的价值

  对在固定日期召开了22年的全国两会来说,延期不同寻常,体现的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坚定决心;对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来说,“重启”意义非凡,释放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而无论是延迟还是“重启”,都是因时因势调整,是对时间的科学安排、对形势的精准判断。

  时间是奋斗历程的记录者。2020年用将近半载的光阴,充分见证了中国人民奋斗的奇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14亿中国人不舍昼夜的奋斗,是一线抗疫人员向死而生的奋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疫情给社会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英雄的中国人民按下了抗疫“快进键”。

  奋斗是时间价值的赋予者。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的阶梯;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坚信“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持续奔跑,践行“时间就是效率”;中国人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巨变,印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迈进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勠力同心,用汗水把奋斗浇铸成最亮丽的人生底色,用奋斗让时间拥有了创造奇迹的神奇魔力。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彼岸,越不会轻易抵达。2020年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和理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探索。时间的刻度里,清晰地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艰辛历程:从破坏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哪怕封锁重重,依旧激情燃烧、爬坡过坎;时间的坐标里,清晰地标注着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哪怕疫情冲击,也要击鼓催征、勇夺胜利。当几个战场的仗要同时开打,唯有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站在这样的时间视角,更能深刻地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坚定接续奋斗的意志;更能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时间节点,拓宽理性看待国家发展变化的视野;更能在攻坚克难中保持追梦圆梦的不变节奏,将奋斗进行到底。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时间是用来奋斗的。读懂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间,就读懂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磅礴力量!

  今年的时间尤其珍贵

  打开时间的维度,2020年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们要全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这一年,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复杂、问题丛生。紧要关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个人生活的节奏、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家奋进的步伐,让时间愈显紧迫。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艰苦卓绝的战“疫”中,时间是生命;在复工复产的推进中,时间是效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时间是战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时间是机会。

  正因时间尤其珍贵,所以分秒必争。疫情发生以后,中国果断关闭离汉通道,迅速开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组织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市州……一系列高瞻远瞩、精准有力的疫情防控战略策略,为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赢得了更多时间和空间;白衣战士闻令即动、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不分昼夜、坚守岗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力攻关……14亿中国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用自己的方式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书写了悲壮雄浑的战“疫”篇章。时间不负苦心人。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正因时间尤其珍贵,所以分秒必赶。战鼓催征急,扬鞭自奋蹄。千年梦想、百年长跑进入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留给我们冲刺的时间不多了。只有埋头苦干、分秒必惜,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咬紧牙关、分秒必赶,努力跑到时间前面去,才能确保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变为现实。当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挥汗如雨的面孔、笃定前行的身影,正以昂扬的斗志、拼搏的姿态,将个人“小时间”融进时代发展的大洪流中,用奋斗让有限的时间绽放出无限的光彩,托起“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航行。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话言犹在耳,催人奋进。读懂时间的珍贵,读懂今年时间的特殊性,我们就能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保持定力、风雨无阻,在新征程中把握机遇、锚定航向,用实干创造历史,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公务员-两会中的申论考点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标签: 公务员    国考    国家公务员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