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话题预测: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申论话题预测: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一、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二、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形象标签,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更是社会凝心聚力的根本推动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更是让文化发挥作用的必需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推动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三、各方意见
1.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著名京剧演员马少敏扳着指头介绍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她建议:尽快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她介绍,西部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明显,一直难以得到很好发展,满足不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受到限制,影响文化传承。
2.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正式印发。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四、好词累积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智慧书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PPP模式;文化站;“三贴近”;文化艺术形式;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文化服务需与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五、美句鉴赏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政府文化部门组织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协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获得感。
2.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平台,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加大优 秀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作品的传播,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3.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放管理制度,引入市场 竞争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形式。
4.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农民群众,有了钱之后也开始有了“闲”。
5.文化送到门上,但没送到百姓心坎上。文化设施建到村口,但不符合村民胃口。文化产品放到网络,但未得到网虫热络。
六、权威评论
对于政府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正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对于公共服务的形式来说: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