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热点:“盲发快递诈骗”,要警惕更要铲除
热点概况
据报道,新华社《全民拍》栏目近日接到多个报料:没买东西,却收到一个到付快递,打开快递却发现无非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远低于到付款。这是一种叫“盲发快递”的常见诈骗手法。不法分子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客户信息后,不需客户下单就发货,利用货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获利。骗局背后,是一条涉及购买个人信息、盲发快递、外包客服的黑色产业链。
各方观点
经济日报:这种诈骗手法性质十分恶劣,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购及快递秩序。
新京报:诈骗无论大小,都是在危害民众的财产安全,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华网:在“快递到付”骗局链条上,不法分子“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消费者被无辜卷入,成为被收割的“韭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
人民网:如何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创新等层面,进一步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是大数据时代的“必修课”。
深度分析
(一)对策:
1.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收到来历不明的“货到付款”快递,要尽量当场验货,发现异常则拒绝签收。若不小心掉入诈骗陷阱,也别自认倒霉,应第一时间反馈给快递公司或者报警。在平常网购等相关活动中,也需有意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2.快递公司应强化查验责任。认真落实好相关细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业务。加强对快递物品的检视,对货到付款快递加强辨别,及时拦截盲发快递。并严格落实寄件实名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投诉纠纷较多的寄件人进行甄别、警示,从源头防范并减少“盲发快递”。主动配合受骗的消费者查询寄件方信息,协调处理消费者退回商品等要求,而不应以消费者已主动签收为由推脱责任。
3.有关部门加大宣传普法,增强快递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做盲发快递的帮凶。对于查验责任落实不到位,甚至违规为盲发套利打掩护者,坚决予以处罚。在打击盲发快递诈骗犯罪的同时,应顺藤摸瓜,找出倒卖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源头,依法予以严惩。
参考文章
“盲发快递诈骗”,要警惕更要铲除
自己没有买东西,却收到到付快递,打开后发现只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低于到付款,并且退货无门。原来,这是一种名为“盲发快递”的诈骗,背后藏有一条见不得光的黑色产业链。“盲发快递诈骗”逞凶,有关部门要瞄准“要害”,严惩不贷。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容小觑。在贴吧、QQ群等平台,一条个人信息被卖到1.5至2元。知情人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出自快递公司或电商平台的“内鬼”。由此,“盲发”有了“猎物”,甚至还有了“针对性”。比如:不法分子给曾买手机的客户发数据线,给买过宠物用品的发宠物玩具,等等。“盲发快递诈骗”能如此“精准投放”,自然与非法泄露公民隐私、违法交易个人信息等违法勾当有密切关系。执法者理当顺藤摸瓜,揪出倒卖个人信息的“内鬼”,斩断伸向公民隐私的“黑手”。
快递“助纣为虐”同样不能视而不见。一些快递员明知道有“猫腻”,仍积极配合。“他们有提成,当然希望发件越多越好”,一语道破“勾结纽带”。还有就是,面对大宗“盲发”,甚至还有所谓“空包”,要说快递公司“毫无察觉”,怕是难以服众。快递到付本是一种付款选项,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买家与卖家之间、消费者与快递公司之间的信任。现在却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活动,监管部门及行业都应想想如何堵住这一漏洞。
“盲发快递诈骗”得逞率较高,也使得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狂。“盲发快递诈骗”经过精心设计,一方面利用受害人以为是亲友所寄快递的误解,诱人“上钩”付钱;另一方面,由于单次诈骗金额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抓住了受害人大概率会“自认倒霉”的心理。一名受害人单次被骗几十元看上去“不多”,但记者暗访发现,仅一伙不法分子每天“稳定发货”就在1000至2000单。如此“广撒网”,受骗者不在少数,诈骗金额更不是“小数”。不法分子的狡诈还在于,“干一个月后就把快递后台发货系统注销掉”。频换“老巢”,机关算尽,显然是为了逃避打击。
“盲发快递诈骗”侵犯公民隐私、诈骗受害人钱财、伤害社会诚信,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惩处骗局的始作俑者,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捍卫公平正义的体现。
(来源:人民网,有修改)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