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分析也可以“玩”出花样
现象认知题是结构化面试中常考的一类题型。在国考面试中,现象认知类题占比也很大,几乎每个系统都会涉及。小伙伴们对于这类题型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比较固定,无非就是表态、分析加对策。恨它是因为这类题型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答题时简单地罗列要点很难拿到高分。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种辩证思维方法,名字叫“否定之否定规律”,帮助小伙伴们解决回答现象认知题时思维不够深入的难题。
首先,什么是辩证思维呢?可能很多小伙伴都会回答:“就是有好有坏”或“就是利弊参半”……总之就跟煎烧饼一样,正面煎煎再反过来煎就对了。(PS:躺枪了没?!)小伙伴们别慌,其实你们的理解也没有错,只不过是不够全面。一方面,辩证思维具有两面性。社会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做简单判断,而是要能看到其中利弊皆有。另一方面,辩证思维还具有动态性,即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从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种思维方法,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
听到这里,小伙伴们可能会有点懵。没关系,咱们直接结合题目来讲。“否定之否定规律”应用到答题中其实就是分成三步来作答:第一步,提出观点A;第二步,否定观点A;第三步,否定第二步,即阐述第二步的逻辑不成立,最终还是肯定观点A。具体看范例。
【例】《论语》中有一句话是:“不学礼,无以立。”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分析论证部分:
第一步,肯定:无“礼”则不立(举例:三鹿奶粉不讲礼,被兼并)
第二步,否定:有“礼”而不能立(举例:“戊戌六君子”讲礼却被问斩;野蛮的蒙古族灭掉了崇文修礼的南宋)
第三步,否定之否定:一时成败在于力,千古成败在于礼(举例:六君子的牺牲开启了民主与共和的步伐,是时代潮流之礼的先驱;蒙古铁蹄统治华夏大地不过百年,而清政府尊儒术、学汉礼后统治了近三百年)
我们来分析上面的思路:第一步,给出肯定观点,强调无“礼”则不立,通过举例说明讲“礼”才能安身立命。第二步,提出反对意见,说明“礼”与“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相反有了“礼”还“立”不住。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呢?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站在某一个静态的时间节点去看待问题,观点立场就会稍显片面。第三步,否定第二步的观点,强调不能以一时的得失就去判定是否“立”住了,而要把眼光放长远,所谓一时成败在于立,千古成败在于礼。这个论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精髓,体现考生不是从一个历史节点静态去看“礼与立”之间的关系,而是站在发展的进程中展开动态分析。
通俗一点说,我们认识生活当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应用这一方法。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于“科举制”“计划经济”的评价会褒贬不一,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进程来看,他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好了,今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给小伙伴们介绍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能多拿题去练习,把这一方法内化于心。如果大家还有兴趣,可以下载华图在线的APP,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和微博,里面有更多的干货等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