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下列思想流派领军人物与其代表作搭配不正确的是:
A.老子——《道德经》
B.庄子——《愚公移山》
C.孟子——《梁惠王》
D.荀子——《劝学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并选错误项。A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A项对应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B项: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B项对应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C项: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C项对应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品是《荀子》。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D项对应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