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篇文章阅读相对往年篇幅比较短,有两篇字数都在300字左右。材料内容涉及得也比较广泛,其中有一篇甚至是选自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题目的两个比较大的特点是:
一、与近两年的每篇文章五个题目的形式不同,今年的文章后所设的题目数量多少不一;
二、设题角度多为对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以第113题为例:
113、“为此目的”中的“此目的”指的是:
A.研究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从中引出科学规律
B.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C.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D.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此题两个考点,一是对指代词所指内容的考查,二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理解的考查。通读全文便可发现,“此目的”是文章的中心词。因为“此”所指代的通常是前面与它比较近的内容,所以本题中“此目的”指代的就是它前面的一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句:“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故本题答案为D。
本次考试文章阅读题目科技类文章有三篇,占总数的一半,是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的一个重点。其中一篇《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是选自人民网的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发表的一篇《走向深海大洋》的节选,材料内容比较新颖,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具有一定难度,选项有些模糊的说法与一些准确的说法之间存在干扰,需要考生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另外两片文章的内容虽然不是特别新颖,但是在考查对某些细节的判断上和对某些似曾相识的概念的判断上设置了一些难点,总体来说,科技类阅读理解题目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科技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方式还是存在多样化的特点,有一般的推断文意,也有对单个词句的理解,还有对文章中某段话的几个句子打乱顺序后重新排序,还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类的题目。
例如:107题: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上下文的含义,上文“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下文紧接着就举出了黑海的例子,再结合语境分析,最合适的应该是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