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联考帷幕缓缓落下,为帮助大家更好把握申论尤其是联考申论命题特点。华图网校专家特撰此文,以飨广大考生。
一、命题缘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靠科技。而当前我国科技方面,最大的阻碍就是国民科学精神缺失,科学素养低下。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伪科学盛行,学术浮躁,也影响到了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917联考选择以“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为题,实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命题特点
从命题特点看,9·17联考申论是稳中有变,特点突出。表现在
一是话题呈现多重性。什么是话题?也就是申论命题的切入点,材料的中心点。9·17联考,话题有两个:一是伪科学盛行(张悟本事件);二是学术浮躁。这意味什么呢?,我们不妨回顾下公务员考试的历史。最初的公务员考试,不管是哪一级别的,国考、省考、政法也好,话题往往只有一个。但是,自2009年国考开始,双话题甚至是多话题材料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简单梳理一下,09年国考话题有两个:一个工业生产,一个农业生产。2010年425联考话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二是水资源管理与使用。而2011年趋势更为明显,国考省部级两个:一是黄河文化,二是黄河开发;国考地市级两个:一是乡村教育,二是乡村文化;424联考两个:一是人口普查,二是老龄化。从这一点看,今年917联考,各省省考,可以说是延续传统,贴近国考。而政法的考试则是突破常规,因为在9·17联考之前,政法干警考试,尚未出现多话题的情况。
二是材料来源网络化。紧贴民生,关注社会一直是申论考试的一大特点。那么,民生在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网友即是民众,民众即是网友。剖析917联考的申论材料,不难发现,网络热门材料很多,张悟本事件就是一典型。这意味着,对广大有志于公考的考生而言,平时上网就该多关心时事,多关注百姓身边的事儿。
三是理性批判色彩浓厚。与先前公务员考试相比,9·17联考的一大突破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整个材料,除去温总理的那段讲话之外,其他的几乎全是社会的弊端,伪科学盛行,学术浮躁。看到这些,什么感觉?最直观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如此选材,看似意外,实则不然。实际上,这是政府网络问政的延伸。也就是说政府是想借着公考,营造社会舆论,寻求治国之道。既是如此,这样的材料,怎么看?记住: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怀疑不是无原则地怀疑一切,批判也不是无根据地盲目批判。对考生而言,就是要要带着理性批判的态度,辩证分析,给政府出谋划策。
三、备考建议
结合9·17联考申论的命题特点,向广大考生尤其是意欲参加2012国考、省考的考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吃透真题。当前,公务员考试难度越来越大。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公考是不可能成功的。合理的方法哪里寻?报班,可以。看书,也行。但一定要记住:吃透真题才是王道。那什么样的真题合适呢?建议大家尽可能以2010年以后的国考、联考题目做练习。
二是多看多思。申论考试,材料是基础。如果你能提前感知材料,价值可想而知。那申论材料来自何方?一是党的文献,二是网络报纸。所以,建议考生,没事多上网看看,尤其是人民网、新华网看看。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很多材料就出自人民网、新华网。但是,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只是看是不行的,要学会思考。因为申论考试:材料是基础,思维是关键。
最后,华图网校专家恭祝各位考生考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