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才有时间翻一翻学员们广泛使用的2011年2月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华图名师成 “公”系列强化练习册《申论》一书,读完之后,感触颇多。虽说这里收录的真题绝大多数已经看过甚至分析过、讲解过,但是在机场候机的间隙集中、高强度的看完这十套真题,仍然给我颇多感触。分述如下:
长知识。众所周知,历年考试真题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首要乃至“唯一”依据。如果把命题人的命题思路视为一个“黑箱”的话,那么已经出现过的国考省考真题则为考生提供了命题者的思维是如何演绎的最佳样本。显然,对真题的练习是无法穷尽的,即使仅仅是阅读真题,就可以为考生备考增长大量鲜活知识,而这些知识都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得到运用。这是因为,公务员考试近二十年来,国家级、省级各类公职人员选拔考试累计数百场/次,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热点话题都已经被考过了。这意味着,命题者想完全跳出过去曾经考过的题材几乎不可能,不过是角度出新,结合中央最新政策而已。因此,熟悉真题曾经考过的题材就为下次“遇见”真题中类似的题材做好了准备。
不仅如此,真题的材料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组织的题材,其信息含量极为丰富,与考生平时积累、“乱枪打鸟”的阅读资料、收集热点信息相比,更像压缩饼干,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比如,最近,重庆卫视立志打造“红色”频道,引发了各界热议,不同的声音也不少,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请看练习册“练习题三:2010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这一年考的是“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凝聚了党心民心,发展了当地经济,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属利国利民之举。这就为我们如何看待“红色频道”奠定了基调,“红色频道”弘扬了主旋律,顺应了人民群众反“三俗”、反“恶搞”、反广告泛滥、甚至“娱乐至死”的呼声。不仅如此,2010江西省考还有一道题,即第一题,要求对“红色”的内涵进行解释,这样的设问完全可以再次出现。考生不信,请看2002年国考申论题材就是网络问题,其中有一题就是问考生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几乎完全一样的设问在2009年天津、陕西、湖北联考题(练习题七)中就出现了,还是第一题,即要求指出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又如,2010年四川省考(练习题五)出现的现代雷锋“郭明义”则为考生在道德先锋方面提供了最新事例,可以作为论证的“时尚”论据。再比如,2010年浙江省考题(练习题四)考试题材是低碳经济,在我国当前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头戏,再次命题毫不稀奇,从考题里就可以学到许多关于低碳经济的知识。
拓视野。正如笔者在《申论应试必杀技:答其所问说审题》中提到的,审题技能本身需要反复练习,要看出命题者的意图,分析出考题究竟是考查什么,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对策?写一篇什么文章?策论文、政论文、评论文?通过阅读、练习真题就可以看清命题者命题设问的各种方式。如2010上半年北京真题(练习题二)最后一题作文题: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篇什么文?政论文还是评论文?写成政论文是可以的,分别按照题目中“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三方面展开论述,谈健康对上述三方面的重要性,结尾处提出实现健康的办法(篇幅约10%-20%),是可以的。不过,写成政论文,难度较大,论证过程容易虚浮、空洞。写成策论文可以吗?也可以,只不过一定要围绕主题。题目中涉及的“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三方面都是要解决好“健康”问题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明确传递给阅卷老师“没有跑题”的信息,就必须在“为什么”部分把三方面原因讲充分,可以占文章篇幅的30%,然后再去根据材料题解决“健康”问题的对策(约占篇幅的40%),那就驾轻就熟、顺理成章了。
再比如,2010江西省考题最后一题,以“红色旅游·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可能会对这种并列式的命题发懵。其实2009年山东省考最后一题作文就是“真情·真心·真话”,要求围绕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复杂问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你见过那道题,2010江西这道题就不会那么为难了,不过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展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