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青(《小康》杂志记者)
我走访的北京的一些公务员小区,大概分布在二环路比较近的地方,地段都非常好。一个是位于宣武区马连道茶城商业圈内,基础设施也非常好,这里的房价当时是4500元/平米左右,然后超出80平米的部分浮动10%。马连道当初周边的房价,当时大概在15000元/平米左右。
解说:“好房卖官员”,这是媒体对去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温州购房门”事件的描述。去年3月,温州就发生过143套拆迁安置房变身成官员住宅的新闻。购房人中有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房管局等机关部门的数十名市、县级干部。而这些安置房大多座落在温州繁华地段,有的房子市场价要卖到每平方米4万元,而当时的评估价却只有1万元,是市场价的四分之一。
解说:无独有偶,“温州购房门”事件刚被查处,几个月后,去年12月有媒体又报道:咸阳以每平方米2800元价格,卖给公务员2600多套房子,低于此地段房价数百元。
解说:这些超低价的好房子究竟是以什么名义诞生?我们似乎看得有些眼花缭乱,有的被叫做“经济适用房”,有的被说成是单位的“集资建房”。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无法企及只能奢望的高档品,老百姓就算挤破了头也买不到。
主持人:看过刚才的短片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奇怪,如果没有房子作为附加条件的话,那每年招考公务员的时候,怎么会有几千个人抢一个职位这样的现象呢?岩松,怎么看?
白岩松:政府自己都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么说?在1998年的时候开始实行房改,然后就停止了福利分房,中间还有一段过渡期,可以集资建房等等。2003年开始明确规范集资建房,到2006年时,就画了一条红线,党政机关都不许集资建房了。因此这样的行为是违规的。这是政府自身出台的相关规定,所以大家这样想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主持人:另外大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房子可以在这么好的地段,而且这么便宜?
白岩松:我觉得这个时候因素可能就复杂了。第一,不排除如果公务员要靠他的收入,在逐渐高涨的房价当中买到一套住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是理由。我们现在去分析公务员在整个社会上的收入水准,我们不能说他是中等偏上,起码是在中等这样一个范畴之内。同样中等收入的人群不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吗?怎么公务员就能获取这种超高的国民待遇呢?这是第一个问题。因此收入不是问题,还有比他收入低很多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权力可以获取比市场价格低得多的土地。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价当中其实土地占走了太多的价格,因此利用我是党政机关甚至国家部委这样一个公权力,可以获取很便宜的地,那么房子自然就便宜了,因此职工就获取了利益,但是这里当然蕴藏着不公平;第三个,在单位内部,其实单位领导也面对着两个压力。他不光要向上看,还要向下看,因为要民主评议,底下也在给他施加压力,所以他也希望内部有一个和谐的气氛。因此,集资建房就在这样一个模糊地带逐渐成长。更何况这几年虽然画了红线,也没见谁“修理”过集资建房。
主持人:就是在一个单位内部,不管是上还是下,干这件事都是有动力或者是有压力的?
白岩松:当然,无利不起早也用于此。
主持人: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说,划拨给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像我们刚才看到这类房子究竟占到了这个蛋糕多大的比例?我们来听听任志强的说法。
任志强:
我们从北京市2005年到2008年这几年时间土地供应情况做一个调查。公开的土地供应量,也就是面向社会的商品房只占百分之二十八点几,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用于建经济适用住房和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的住房。那么其中我们也查了一下,从2003到2008年,面向社会供应的经济适用房的全部数量,加起来大概只有百分之七左右,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也就是说,剩下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土地是用于“三定”,或者其它类似的房屋。
主持人:任总甩出了几个数字,确实是挺令人吃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