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近日,由于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细颗粒物(PM2.5)受到空前关注。许多人都在呼吁政府尽早出台PM2.5的评价标准。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16日表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预计新标准将于2016年全面实施,而目前执行该标准最大矛盾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高耗能与国家对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越来越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新增PM2.5标准的原因】
一、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近年来,随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京津冀等区域灰霾现象频发,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二、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空气质量管理要求。
三、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能够污染空气的物质越来越多。在此境况下,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准确而客观地反映空气质量的监测结果。
四、标准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同时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可以引导有关区域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针对当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相应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控灰霾等重点大气污染问题。
【积极意义】
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既是我国以人为本,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需要,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水平,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如何看待】
完善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凝聚了社会的环保共识,折射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并承载着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管理者应当顾及这一民生大局、国家大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将PM2.5纳入监测不等于直接改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状况也不会因此产生立竿见影式的治理效果。而不管是控制PM10还是PM2.5,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才会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