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10年3月底,有个热门的新闻,就是“杯具门”。杯具,悲剧的谐音,已经被网民心照不宣地用了不短的时间。而3月底这条新闻,极其准确传神地把“杯具”二字形象化了。3月22日,河南睢县一农民找乡长反映政府非法征地问题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乡长喊来警察。农民被拘留7日。
这场悲剧始于杯具。在舆论的压力下,乡长和该乡派出所所长被免职。此事被网友们称为杯具门,相当经典。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杯具门而今有了后传。4月19日,安徽宿州一村民讨要征地款时与镇党委副书记发生争执,被其用茶杯砸中头部昏倒在镇政府的花坛里,30分钟后才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镇领导砸人后快步走开没有救人,围观者称看到砸人后被吓跑。镇长称正在调查冲突事件,将会公平处理。
同样的杯具,同样的悲剧。只不过前者是个引子,后者进一步成了凶器。有些领导干部爱在手中端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意义,似乎已超出饮水用具的范畴,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河南睢县的“杯具门”和安徽宿州的“杯具门后传”,均是由征收农民土地引发。2010年4月20日,审计署发布了《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称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总的情况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仍有一些地方还存在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占补平衡任务没有完全落实、相关法规不够完善、资金征收使用监管工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些漏洞如果不能一一封堵,那么,就算是基层领导干部们把自己的茶杯都改成纸杯子、甚至是下基层全都不再携带“杯具”,可是权力的滥用以及政策漏洞所引发的伤害百姓的悲剧,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4. 日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有关调查数据所揭示的干群关系,有点出人意料:一方面,是超过五成以上的社会公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另一方面,却是55%的国家公务人员认为干群关系“很融洽”或“较融洽”。为什么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些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等方面,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干部缺乏认同,更谈不上感情上有共鸣,造成群众对一些干部产生信任危机。“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这句顺口溜,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干群关系。
一方面,群众对干部有怨言,可另一方面,干部本身也有说不出的苦衷。一位在省级机关工作的被调查者反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在机关工作,总有开不完的会议、看不完的文件、忙不完的应酬,下基层调研,只能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一些人认为,现在的“三门”干部不少,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这些人只在城市里转悠,到农村很少,跟现实生活脱节。对群众不了解,说的话群众不爱听,关系怎么能融洽?一些人甚至把当前的干群关系解释成“油水关系”:把一滴油滴在水上,表面看来油与水是“亲密接触”了,但油是油,水是水,谁也没有浸润渗透到对方中去。而且,不管油的“温度”多高,也不管你如何加大“油量”,但油总是会浮在水面上,油终归是油,水依然是水。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建华认为,干群关系正在逐年好转,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在干群关系上有一定比例选择“没有感觉”,无论什么原因,都说明干群关系还需进一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