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名专家的联名呼吁和20多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 《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以表达,但 “就地高考”一旦放开,流动人口子女将随迁就读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方的高校,这对流动人口的流向将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势必造成新一波的“迁移潮”,而这会削弱流入地各利益方的利益。
如果不充分考虑各利益方的利益受损补偿,流入地必定会对此政策的实施施加巨大的阻力,而这一阻力也正是其实施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广泛听取各利益方的意见,让各利益方充分博弈,才能形成一项各方可接受的政策方案。
户籍认定短期仍将保持主导地位
胡丽(厦大教育研究院硕士生)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而高考依然坚持以户籍为主的高考报名资格认定,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和高考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针对这一弱势群体,就地高考的呼声越发强烈,但就可行性而言,仍有待商榷。
我国高考一直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省考试,采取户籍为主、辅以学籍的高考报名资格认定,而方案则改以学籍及其连续性为认定方式。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行的分省录取制度可以有效地维护区域均衡发展和国家稳定,户籍制度则是稳定生源、维护考试区域公平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公信力,因此,户籍认定仍然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主导地位,学籍认定只能在极少数情况下适用。
同样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招生指标等必然存在差异,只要差异存在,就会有一些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地区的人想方设法让子女去教育资源更充分的地区,冲击区域公平而带来新的不公平,如果政策制度相对宽松,就地高考可能成为高考移民的新阵地。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子女直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在当地的招生指标既定的情况下,他们势必会挤占名额,对流入地学生而言,将是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指标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