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河北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申论备考 >
2009年河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范文
2011-03-14 20:13  华图网校 点击:

  T教授说,农田水利的修建属于公共品建设,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政府应该唱主角。另外,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后与过去相比的确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可考虑当地农村自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直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由政府加以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而对于分散严重、基本无法合作的村庄,则应该详细考察其分散状况,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决村庄组织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或者省市部门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农闲时修建沟塘渠堰,实现“贮水于民”。

  参考答案及范文

  1. 我国旱灾基本情况:2009年年初以来,我国大范围地区气候异常,降水较往年偏少,土壤缺水严重,旱情发展迅速;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地;粮食生产受旱严重,部分省市甚至绝收;干旱指数达到特大干旱级别,影响十分严重,波及社会多个方面。

  旱灾的主要特征:

  (1)持续时间长。部分省区受旱长达7个月之久。

  (2)覆盖范围大。覆盖近半国土,多达15个省市。

  (3)秋冬连旱。无雨日长达数十天,降雨量严重不足。

  (4)旱情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多达1. 60亿亩,冬小麦受旱尤其严重。农作物减产已成必然,有些甚至颗粒无收。

  (5)旱冻叠加,加剧了旱灾的影响。

  2. “天灾”是就自然因素而言的,主要指气候异常,长时间降水稀少;“人祸”是就社会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节水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等人为原因。

  “天灾”和“人祸”是导致我国旱灾的主要原因。“天灾”是旱灾产生的直接原因,长时间少雨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田水利建设薄弱,节水意识淡薄,对水资源利用方式粗犷等“人祸”使得在“天灾”大环境下的农业生产受害严重,扩大了旱灾的波及范围,加深了旱灾的影响程度。

  3. L教授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市场机制,由市场起主导作用;T教授则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不宜市场化,要靠计划方式,由政府起主导作用。

  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一市场化会使农民过于追逐利益,而且单一的农户无力进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有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而单一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方式又过于死板,不能适应农村实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所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要实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

  4. 参考范文

  多管齐下抗旱减灾

  2009年,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无尽的干旱之中,内蒙古——旱、河北——旱、辽宁——旱、黑龙江——旱,甚至地处江南的湖南省也在旱。“旱!旱!旱!”江河湖泊水位告急,粮食生产告急……似乎突如其来的一场旱灾,让我们手足无措,无可奈何。而实际上,在2009年,我国大规模受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为何旱灾仍然可以肆意而为?

  在这场旱灾中,农业生产受灾尤其严重,部分省区甚至绝收!惨痛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我国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农民回归到“靠天吃饭”的老路,一旱便成灾;另一方面,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不完善,许多水利设施由于疏于管理而荒废,起不到抗旱减灾的功能。2009年我国的旱灾之所以如此严重,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等。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备的农村水利设施是抗旱减灾的有力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还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水利设施建设与市场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养工作。

>>2012年河北公务员笔试必看课程 事业单位课程热报中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2012河北公务员考试课程
一周资讯排行
本月资讯排行
华图网校命中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