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定宏:“红领”应该成为公职人员新形象
“红领”一词最早由基层党组织提出,指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党务工作者的统称。我和同事丁亚对“红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炼,进一步完善了“红领”概念。我认为,“红领”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也就是我国党群机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和福利的工作人员。9月1日,在第四届“华图杯”公务员素质大赛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第一次全面介绍了“红领”一词的来源和内涵。随后,“红领”一词以其对公职人员生动、形象、客观的阐述,迅速蹿红各大网站和论坛,引起广泛热议。
“红领”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20世纪20年代,西方社会诞生了“白领”一词,他们工作条件舒适、衣领洁白、收入较高,并由此衍生出“蓝领”、“灰领”、“金领”等称谓。我国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名为红军。建国后,为缅怀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先驱者,红色被确立为国旗的颜色。所以说,将公职人员称为“红领”,即是对革命精神的纪念和传承,更是给公职人员树立了一种铭记历史、执政为民的行为示范。“红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红领”有着严格的选拔方式,因此“红领”聚集了当今最优秀的人才。创新,是执政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众所周知,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世界各国都给公职人员提供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完备的福利体系。我国公职人员选拔方式几经变革,逐步完善,目前实行“凡进必考”的政策导向。因为“红领”选拔处处体现着客观、科学、公正等特点,“红领”理所当然的成为求职者的优质选择。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约为1.5万人,全国报考人数总计约为104万人,考录比高达69:1,被称为“中国第一考”。
“红领”实行法制化、科学化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红领”手中的权力不被滥用,依照“红领”的职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考核“红领”的工作成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2006年起实施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违反者要予以处罚。
“红领”有着良性的职业晋升通道和培训机制,保证“红领”队伍的新陈代谢。我国公职人员实行离退休制度,废除权力终身制,同时力求培训的全方位和多元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培训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布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还专门提到:“鼓励和引导具备干部教育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擅长理论研究,华图教育等有干部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有多年公职人员培训经验,擅长实践。可以看出,国家日渐重视公职人员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干部教育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会逐渐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中起到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红领”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公职人员工作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公职人员服务对象稳定,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别,公职人员不随政府的更迭而进退。因此,“红领”有着统一、规范的价值体系,要求“红领”在日常工作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热爱人民、忠于人民,核心是做人民公仆、让人民满意。与“红领”相比,“白领”服务于不同的企业或利益团体,组织凝聚力不强,价值观也比较松散。
总之,“红领”概念的提出,是以公职人员整体形象为构想,从“红领”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角度出发,涵盖了公职系统运行规则和公职服务理念的辩证关系,并将此包含在时代演化的趋势之中。所以说,“红领”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服务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红领”就是在宣传一种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公职服务精神,“红领”应当成为公职人员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