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立意,是写好申论的关键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从而提炼出对事物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立意和选题是论述部分写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选题是立意的基础,立意则是选题的思想升华。如果说选题旨在提出问题,那么,立意正是经过思考酝酿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论断和结论,它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确立一个好的文章主题,是写好申论文章的关键环节,也是申论应试的难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关键是能在思考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个由抽象思维上升到具体思维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只有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较深刻的见解,否则,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立意还应该力求新颖,亦即平常所说的“标新立异”,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训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常用的立意思维
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议论文中叫做中心论题或总论题,在说明文中叫做说明中心,在记叙文中叫做主题思想或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文章的灵魂。形成或确定中心思想,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思维能力,主要应该考虑在题意的要求下,使所掌握的材料能够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达到认识正确,思想明确、集中而富有新意。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观点正确。一个人平时对各种事物所持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文章写作时中心思想的形成。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时,总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如原理、原则、法则等)作为演绎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误,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中心思想是对文章所谈的具体事物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具体思想,这种具体思想的形成,同样需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为前提。如果缺乏对一般事物的正确认识,就难以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正确思想。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使自己具有对一般事物的正确的观点。
(2)方法得当。要从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形成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的、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演方法。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自己所掌握的具体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应用归纳法。归纳法是由具体材料形成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还不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头脑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为没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做指导,所以文章的内容也只能是事实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运用归纳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具体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它应该与每一个别的、部分的材料本质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具体事实,并能合理地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或本质,是运用归纳法形成中心思想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概括是从认识事物的种到认识事物所属的类的一种推演方法。通过概括,我们可以认识比事物固有性质或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在写作时,经常通过概括的方法来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意义,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深刻。在还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时,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而只是就事论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即对具体事实无限度地概括而造成结论的夸大性,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任意“拔高主题”。因此,我们既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概括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加强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适当,防止由于无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题。
演绎是把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引申到个别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们以某一原理为依据去认识具体事物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从一定的原理出发去考察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应用演绎的方法。运用演绎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据的理论前提必须正确,正如上一个问题所说,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其次要懂得演绎的规则,只有不违背这些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立意的一般方法
(1)探求原因法。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探求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例:
一个6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把苹果横放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时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形成五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导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分析关系法。材料中的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样。准确抓住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例: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就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找出关键法。提供的材料总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例: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其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其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能切中要害了。
(4)辨明是非法。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在其中将自己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考生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鹜”。“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出“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等观点都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