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饭局”是个什么“局”

时事评点:“饭局”是个什么“局”

A+ A- 2012-01-26 09:23  |  腾讯评论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在中国,饭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而已的一次进餐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功能

  饭局何以与社交联姻

  饭局这一词汇虽然起源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代,当时引用“局”字是来源于下棋中的术语,而 后引出“情势”和“处境”的含义,“饭”与“局”的结合则为通过吃饭的形式而达到某种改变情势的目的,这一词汇的出现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们对汉语言的贡献 了。但实际上,在这一词汇真正出现之前,中国就一直将“吃饭”和“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早在春秋时期,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 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 皆知。可见,在中国,饭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而已的一次进餐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功能。

  那么,饭局何以和社交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呢?是谁将吃饭变成了工作了呢?这不得不涉及到中国的 独特文化和文化心理的问题。熟人社会起源于未分化的农业社会,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所以,即使在法制社会和规范社会的今天,中国的生活领域和工作领域 的界限仍然是不明朗的,这使得熟人社会中的凭借关系和门路与法制社会凭借规范与约束而形成的界限与区别显得十分模糊,人们常常在制度化的社会中依然运行个人的关系理论,凭借熟人关系而开展下一步的业务工作。这样,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专业领域和正式组织领域中产生的原则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 所战胜,这种强化力量使得工作和吃饭变成了更为紧密的连续体,使得“饭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 关系。以致于在今天的人们生活中,“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暄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

  另外一个要提及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感的传达和功能的完成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钓”,偏偏选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爱旅游,有的爱运动,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是 没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另外,从互动性上考虑,关系的达成需要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从觥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是相对轻松的,人们可以聊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暂时间内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识。这里最为关键的要素还包括,人类的老祖先发明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酒精,在 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饭局社交变异主因“利”字当头

  当关系网、社会资源、人脉被看得越来越重要,当餐桌文化不断兴起,二者的一拍即合则成为目前国 人社交的方式。人们在“饭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守望相助,形成饭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 杯少”、“谈事儿要饭局,没事儿更要饭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但是,饭局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比如铺张浪费的“吃文化”、“疲于奔命的赶饭 局”、“没完没了的应酬”等就成为很多人的一大烦恼,也使很多人因为“饭局社交”问题而患上社交疲劳症。综观社交中的“吃请”一族,有的将“饭局”视为公 关秘籍和通行证,乐在其中;有的却劳心伤神。其中不乏以下几类:

  为了利益“攒”饭局者。这部分人大都为了某些或是个人的或是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而有事相求于他人,交换过程中以饭局交换情谊和利益;

  12  共2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