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前三批大学生村官超五成进入村“两委”
【核心阅读】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有“为”有“位”,让他们真正扎根农村?近年来,安徽省委组织部进行了不少尝试,通过推动“导师帮扶制”、提高待遇水平、明确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比例等政策引导,营造拴心留人的大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搭起干事创业的平台。
在2011年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中,安徽大学生“村官”中有83人当选为党代会代表,截至目前,安徽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848人,占前三批大学生“村官”总人数的50.2%。
扎进土壤接地气
“脚底板”磨出的选票
金仁东想不到,原本只是几个人的采访,会变成几十人的座谈。
1月2日,得悉记者来访,村委会用喇叭向村里通告,上午9时不到,呼啦啦来了20多位老乡,这让金仁东颇感意外。
2009年,不到20岁的金仁东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成为合肥市肥东县民族乡兴一村的村主任助理。“大学学的是金融,没想到会成为一名村干部。”金仁东笑言:“两年的村干部生活,肩膀宽了,脚板厚了,力气长了,更重要的是,更了解农村和农民了。”
“我8时就过来了,等了1个多小时啊。”70岁的村民黄业香提起金仁东,给了一句最为朴实的评价:“小金踏实肯干!分内的活他全程代理,村里乡里一天不知道要跑多少趟;分外的事也见他干,村里改旱厕原本不是他的活,他和村干部也每天钻那臭气哄哄的茅厕,帮助村里改了100多间旱厕。”
“不让烧秸秆,可我们往哪里堆,大家就偷偷地烧,小金天天往我家跑,我说不让烧可以,你跟我一起扛回家当柴火,这小孩二话不说就干。”村民肖华凤边说边笑。
村支书汪国庆坦言:“农村的小地块,也许并不需要大学生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们的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留不留得住,就看你咋干。”2011年,金仁东在兴一村第八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村党委副书记。“这是脚底板磨出的选票。”汪国庆笑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