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

(单选题) 之前科学家们预估海平面在20世纪的上升速率在每年1.6-1.9毫米之间。海伊等人指出从1901年到1990年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实际只有大约每年1.2毫米。而所有研究者都同意从1990年之后到现在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每年3毫米左右。也就从新的研究结果来看___________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的一句:
  • A. 海平面在1901到1990年间的上升速率并没有想象中快
  • B. 在整个20世纪中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超过科学家的估计
  • C. 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并不是每一年都相同的
  • D.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幅比人们预想的更大
正确答案 D
  •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文语境。文段先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表明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比预估的小。后又提到“从1990年之后到现在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每年3毫米左右”,说明在这一时段内,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比预估的大。而横线前出现“也就是说”表明横线处所填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 拓展

    A项:谈论1901年到1990年之间的情况,而“新的研究结果”对应的是1990年之后的情况。B项:整个20世纪不都是上升的,1901年到1990年之间的情况是低于估计的,表述错误。C项:“每一年”表述不恰当,文中没有提及每一年的情况,强调的是十年间的整体情况。

  •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

  • 来源

    2016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C类)第44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之前科学家们预估海平面在20世纪的上升速率在每年1.6-1.9毫米之间。海伊等人指出从1901年到1990年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实际只有大约每年1.2毫米。而所有研究者都同意从1990年之后到现在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每年3毫米左右。也就从新的研究结果来看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的一句:( )。
  • A. 海平面在1901到1990年间的上升速率并没有想象中快
  • B. 在整个20世纪中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超过科学家的估计
  • C. 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并不是每一年都相同的
  • D. 近年来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幅比人们预想的更大
正确答案 D
  • 解析

    空在结尾一般选择总结性的句子。文段首句先提出科学家预估海平面在20世纪的上升速率在每年1.6-1.9毫米之间,接着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说明从1901年到1990年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实际只有大约每年1.2毫米,也就说从1901年到1990年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比预估的小。而最后又提到从1990年之后到现在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每年3毫米左右,说明这一时段下,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比预估的大。而横线前出现“也就是说”,故横线处所填句子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说明,故应填入“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幅比人们预想的更大”,答案选择D项。
           A项,该选项谈论1901年到1990年之间的情况,而“也就是说”应该是“就近解释”,即解释的是1990年之后的情况,故应排除。
           B项,整个20世纪不都是上升的,1901年到1990年之间的情况是低于估计的,应排除。
           C项,“每一年”表述不恰当,文中没有论及每一年的情况,强调的是十年间的整体情况,故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 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 语句表达 语句填空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多选题) 对于艺术构思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 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 B. 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向
  • C.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始终,但灵感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时也可能起很大的作用
  • D. 在艺术构思中,多种审美心理都在发挥作用,想象和情感并不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E. 艺术构思过程中,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因心理因素都是在理性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
正确答案 A,B,C
  • 解析

    D答案错误,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E答案错误,艺术构思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体统一的审美意象——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

  • 考点

    艺术学类基础综合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过程,艺术构思

  • 来源

    2020年军队文职戏剧与影视试卷(考生回忆修正版)第20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作文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你绝对到的事……”“等一下!”苏格拉底毫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真实的吗?”“我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知道真的。”“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真的至少也应该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善意的吗?”“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苏格拉底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重要的吗?”“很重要……”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这个消息重要出自善意知道它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上面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1)标题自拟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自定;(3)得套作得抄袭;(4)字数为800字左右。
  • 解析

    三思而后行
    一缕缕香气自茶杯中溢出,茶叶静静地躺在滤网上方,泡在水中。滤网下,茶水清澈,在玻璃的折射下,散发出迷离的光。在滤网的隔离下,人们总能饮到清澈得不含一丝杂质的茶,细细品味茶的芳香。
    你可曾想过,如同饮茶一样,生活中很多现象也都需要滤网去进行筛选,才能留下最澄明、最纯净、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也和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三个筛子”不谋而合,因此做事也好,说话也好,都需一遍遍过“筛子”,三思而后行。
    面对吴王夫差的杀父之仇,勾践没有选择冲动行事。他带着妻子、仆人屈居吴国,做吴王的车夫,为他赶车,甚至将妻子献给吴王,吴王生病时他也不离寸步地照料,终于勾践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后,他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发愤图强,秣兵厉马,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十年后,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反败为胜,造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
    勾践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仅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懂得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试想,若勾践只是一介莽夫,冲动复仇,怕只是会做无谓的牺牲罢了,更不会成为名垂千史的越王。
    还记得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吗?他却与勾践的经历截然相反。因为出身名门,满腹豪情,他渐渐地变得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做事冲动而鲁莽。最终只能落得了乌江自刎的下场,让人不禁可叹可惜。
    “三思而后行”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经验。有人说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若是“三思”,便只会犹犹豫豫,止步不前。这是对“三思而后行”的曲解。
    2020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怕是全中国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事情。但是,自疫情发生以来,网上有谩骂湖北人民的,有叫骂卡点防控人员的,有辱骂钟南山院士的,有咒骂援鄂医疗队的……更有责骂国家救援不力的,叫骂医疗技术落后的,臭骂法律法规制度的……在他们眼里,“洪桐县里无好人”,所有人都是“病毒”。这些“飞沫”喷子无视道德,无视伦理,更无视法纪,到处散播谣言,制造舆论压力,是没有底线地乱说、胡说的表现,最后他们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被抵制、被封号、被抓捕等等。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如果他们不人云亦云,懂得分辨是非,内心有一杆秤,会用“筛子”筛选精华,便不会出现这样的丑恶事件。
    三思而后行,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人生需要懂得“思”,学会“筛”,最后“行”。

  • 考点

    汉语言基础知识 写作 写作

  • 来源

    2019年7月16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语文试题第16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主观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概念特别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否准确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否成立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否充分等。)现在人们常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应求的。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复存在。总之大学生的就业什么问题我们大可必为此顾虑重重。
  • 解析

    范文参考
    大学生的就业真的不是问题吗?
    上文通过一系列看似严谨的论证,得出“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的结论,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文中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推出“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论据不够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错误。因为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包括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一点文中没有提及。
    其次,文章用长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来说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就业市场上并不只存在大学生这一个群体,还包括许多其他没有大学学历的就业群体,他们也是就业市场上不容忽视的群体,把“用工荒”等同于“大学生供不应求”,就将“用工荒”的“工”等同于了“大学生”。
    再次,文中多次出现以偏概全、排除他因的错误:第一,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推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排除了大学生与企业互不匹配等因素;第二,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推出“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排除了影响整体素质、适应能力、就业的种种其他因素;第三,文中由“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能直接推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
    最后,上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难还是不难的说法自相矛盾。文中先用两段文字来证明大学毕业生就业不难,接下来一段文字中又说“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表明上文承认当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与其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论点自相矛盾。
    鉴于以上论证中的种种漏洞,本文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 考点

    管综写作 小作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

  • 来源

    2016年管理类联考(写作)试题第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主观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概念特别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否准确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否成立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否充分等。)现在人们常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应求的。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复存在。总之大学生的就业什么问题我们大可必为此顾虑重重。
  • 解析

    范文参考
    大学生的就业真的不是问题吗?
    上文通过一系列看似严谨的论证,得出“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的结论,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文中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推出“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论据不够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错误。因为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包括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一点文中没有提及。
    其次,文章用长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来说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就业市场上并不只存在大学生这一个群体,还包括许多其他没有大学学历的就业群体,他们也是就业市场上不容忽视的群体,把“用工荒”等同于“大学生供不应求”,就将“用工荒”的“工”等同于了“大学生”。
    再次,文中多次出现以偏概全、排除他因的错误:第一,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推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排除了大学生与企业互不匹配等因素;第二,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推出“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排除了影响整体素质、适应能力、就业的种种其他因素;第三,文中由“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能直接推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
    最后,上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难还是不难的说法自相矛盾。文中先用两段文字来证明大学毕业生就业不难,接下来一段文字中又说“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表明上文承认当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与其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论点自相矛盾。
    鉴于以上论证中的种种漏洞,本文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 考点

    第一章论证有效性分析 第一章论证有效性分析 第一章论证有效性分析

  • 来源

    2016管理类联考写作试题及答案第56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味精致癌的谣言流传甚广据说致癌物高温下形成的焦谷氨酸钠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焦谷氨酸钠有致癌的风险。味精用于给菜肴增添鲜味的复合调味品主要成分都谷氨酸钠。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认为味精一种安全物质除2岁以内婴幼儿食品外可添加于各种食品中。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支持上述观点?
  • A. 谷氨酸钠主要从玉米淀粉、大米等谷物等原料中发酵、提取、精制而成,这些天然食物和谷物无毒无害,那么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也是无毒无害的
  • B. 谷氨酸钠进入胃以后,受胃酸的作用变成谷氨酸,谷氨酸与其他氨基酸一样,可以构成人体组织的蛋白质
  • C. 鸡精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液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鸡精其实就是升级版的味精
  • D. 谷氨酸钠加热至120℃以上时会变成焦谷氯酸钠,事实上我们炒菜的温度都不会超过120℃
正确答案 C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不能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选非题。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味精是一种安全物质,除2岁以内婴幼儿食品外,可添加于各种食品当中。
    论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焦谷氨酸钠有致癌的风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论据。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无毒无害来说明味精是安全的,可以加强。
    B项:增加论据。指出谷氨酸钠进入胃以后变成谷氨酸,可以构成蛋白质,说明味精是安全的,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指出鸡精与味精的关系,与论点无关,无法加强。
    D项:增加论据。指出平时炒菜温度不会超过120℃,不用担心有焦谷氨酸钠的生成,说明味精是安全的,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C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加强论证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复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节选自张抗抗的同名散文)

(现代文阅读)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两项( )( )。
  • A. 作者在文中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了昙花的绽开所带给自己的惊喜,表达了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和所受的触动。
  • B. 昙花一现多含贬义,然而在作者笔下的昙花犹如冰山之上的雪莲清新而执着,并由此引发了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 C.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谈到任昙花自生自灭,但等到昙花开花时又是那么惊喜,甚至产生敬意,可见作者并不是真正爱花,而只是喜欢生活中的惊喜之处。
  • D. 从昙花的舞蹈中作者思索了对待生命的方式——即使是要告别也要保持最后的尊严和高贵。这表达了作者对平庸生活的厌恶。
  • E.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昙花对“我”的呼唤,但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略显浮夸,说明作者写昙花时的主观感受太强,不具有现实性。
正确答案 A,B
  • 解析

    C项,“作者并不是真正爱花,而只是喜欢生活中的惊喜之处”的说法错误。开头作者“任其自生自灭”,主要原因是“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但是每天作者还是会浇花。昙花六年后开放是“我”意料之外的,所以“我”惊喜并产生敬意,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D项,“这表达了作者对平庸生活的厌恶”说法错误。文章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昙花开放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昙花所代表的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E项,文章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赋予了昙花以人的特性,具有神秘感,更具有感染性和带入性,能使读者通过作者对昙花绽放过程的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真切地感受昙花的生命力。选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①②。

  • 考点

    汉语言基础知识 阅读 现代文阅读

  • 来源

    2018年12月30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题第10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现代文阅读)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她没有机会失误允许失败。(2)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
  • 解析

    (1)这里赋予了昙花旺盛的生命力,两个否定词突出了昙花的全力以赴,写出了昙花专注于绽放自己的动人时刻,表现了作者对昙花开放时的赞美。
    (2)“辉煌”与“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昙花的绽放时刻就是她的凋谢时刻,突出昙花倾其所有展示生命力的勇气,流露出“我”对昙花由衷的敬佩之情。

  • 考点

    汉语言基础知识 阅读 现代文阅读

  • 来源

    2018年12月30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题第1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现代文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昙花的美?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 解析

    (1)本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先写昙花“一点动静没有”、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与后文昙花的华丽盛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现了昙花的长期坚守、厚积薄发的特点。
    (2)采用了大量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昙花比喻为“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和“开始舞蹈”,将昙花盛开的过程和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颤动”“张开的手臂”“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等动词赋予了昙花具有感染性的生命力,细致刻画了昙花绽放的姿态,活灵活现,富有美感。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无限喜爱与赞叹。

  • 考点

    汉语言基础知识 阅读 现代文阅读

  • 来源

    2018年12月30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题第12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现代文阅读) 本篇文章意蕴丰富读完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解析

    从昙花的身上,可以探寻到生命的意义。“瞬息”与“永恒”不是一组绝对的反义词,正如文中的昙花一样,虽然它绽放的过程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随即便凋谢闭合,其身后是长久的孤独与寂寞,但是它能为了绽放的时刻长久的坚守,怒放时倾其所有,让生命焕发出炫目的光彩,定格为永恒的美丽。人的生命也该如此,要把握住有限的、短暂的、瞬息即逝的生命,使生命的价值获得永恒,让生命活出质量,瞬息即永恒。

  • 考点

    汉语言基础知识 阅读 现代文阅读

  • 来源

    2018年12月30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题第13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人类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既得益于科学家们的辛苦钻研也离开实验动物做出的默默牺牲。在药物开发进入临床前需要做大量动物实验探究药物的药效、毒性、安全剂量等。人与鼠、猪、狗、兔子等动物毕竟存在少差别即使正确认识了动物的生理构造及药物反应规律能将认识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 古希腊医学大师盖伦根据自己对动物解剖的结果认为,无论是在人的静脉或是动脉中,血液都是作单程运动的,并非循环运动。这当然不符合现代科学观念
  • B. 宋代《本草衍义》记载,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的胡雁,后胡雁伤愈飞去,今人(以之治)跌打扑损。食用自然铜治疗骨折,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 C. 1882年,德国罗伯特·科赫利用豚鼠做实验得出结论: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他因此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 D. 1957年,一种叫做沙利度胺的妊娠反应药物经过对大鼠试验后被投放市场,一段时间后发现,沙利度胺会造成人类胎儿畸形,但它不会对大鼠胎儿致畸
正确答案 D
  • 视频解析
    免费试看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即使正确认识了动物的生理构造及药物反应规律,也不能将认识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
    论据:人与鼠、猪、狗、兔子等动物毕竟存在不少差别。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论据。根据动物解剖得出结论血液都是作单程运动,这与现代科学观念中血液是循环运动不相符,说明动物与人存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反向论据。用自然铜可以治愈折翅的胡雁,这可以应用到人的身上,说明在动物身上的药物反应规律可以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削弱作用。
    C项:增加反向论据。猴或牛感染结核病的原理,在人的身上也符合,说明在动物身上的药物反应规律可以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论据。一种妊娠反应药物会造成人类胎儿畸形,但它不会对大鼠胎儿致畸,说明不能将试验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加强作用。
    第四步,强度比较。
    A、D项都属于举例论证,但A项证明了论据成立,即人与动物有差异,而D项证明了论点成立,即不能将结果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因此D项更为直接,力度更强。
    因此,选择D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加强论证

  • 来源

    2017年0311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A卷)第93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人类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既得益于科学家们的辛苦钻研也离开实验动物做出的默默牺牲。在药物开发进入临床前需要做大量动物实验探究药物的药效、毒性、安全剂量等。人与鼠、猪、狗、兔子等动物毕竟存在少差别即使正确认识了动物的生理构造及药物反应规律能将认识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 A. 古希腊医学大师盖伦根据自己对动物解剖的结果认为,无论是在人的静脉或是动脉中,血液都是作单程运动的,并非循环运动。这当然不符合现代科学观念
  • B. 宋代《本草衍义》记载,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的胡雁,后胡雁伤愈飞去,今人(以之治)跌打扑损。食用自然铜治疗骨折,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 C. 1882年,德国罗伯特·科赫利用豚鼠做实验得出结论:结核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不论来自猴、牛或人均有相同症状,他因此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 D. 1957年,一种叫做沙利度胺的妊娠反应药物经过对大鼠试验后被投放市场,一段时间后发现,沙利度胺会造成人类胎儿畸形,但它不会对大鼠胎儿致畸
正确答案 D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即使正确认识了动物的生理构造及药物反应规律,也不能将认识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
    论据:人与鼠、猪、狗、兔子等动物毕竟存在不少差别。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论据。根据动物解剖得出结论血液都是作单程运动,这与现代科学观念中血液是循环运动不相符,说明动物与人存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反向论据。用自然铜可以治愈折翅的胡雁,这可以应用到人的身上,说明在动物身上的药物反应规律可以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削弱作用。
    C项:增加反向论据。猴或牛感染结核病的原理,在人的身上也符合,说明在动物身上的药物反应规律可以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论据。一种妊娠反应药物会造成人类胎儿畸形,但它不会对大鼠胎儿致畸,说明不能将试验结果轻易、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具有加强作用。
    第四步,强度比较。
    A、D项都属于举例论证,但A项证明了论据成立,即人与动物有差异,而D项证明了论点成立,即不能将结果盲目地移用到人的身上,因此D项更为直接,力度更强。
    因此,选择D选项。

  • 考点

    岗位能力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简答题) 阅读鲁迅杂文《二丑艺术》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要求:(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附《二丑艺术》原文)鲁迅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他和小丑的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保护公子的拳师趋奉公子的清客。总之:身分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义仆老生扮的先以谏诤终以殉主;恶仆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权门凌蔑的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过他的态度又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这最末的一手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冰山一定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非一伙。二丑们编出来的戏本上没有这一种脚色的他那里肯;小丑即花花公子们编出来的戏本会有因为他们只看见一面到的。这二花脸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人提出精华来制定了的脚色。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国事的满:这就用出末一手来了。这最末的一手一面也在遮掩他帮闲而小百姓明白的早已使他的类型在戏台上出现了。六月十五日(选自《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解析

    主题思想∶
    (1)剖析了浙东地方戏中二丑角色(脚色)及其与小丑、义仆、恶仆等的差异。(3分)
    (2)分析了二丑角色(脚色)出现的深层根源,即小百姓看透了帮闲阶级而制定出来的脚色。(3分)
    (3)通过二丑角色(脚色)的分析批判了社会上受豢养的恃强凌弱的"帮闲"类知识者。(4分)
    艺术特征∶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小丑与义仆、恶仆等形成对比(4分)
    (2)构思巧妙,以小见大,说理形象化。以地方戏中的二丑角色(脚色)透视社会上既要敷衍权贵又要遮掩行径的帮闲嘴脸。(4 分)
    (3)语言简洁犀利,富有讽刺幽默性。(2分)

  • 考点

  • 来源

    2019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试题第41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材料分析题)        据报道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高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但科研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在部分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眼中科研经费变成了“唐僧肉”;在一些地方和高校甚至形成了相关的利益链专家学者、项目组、管理者各司其职。于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做好研究还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关系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写道这种现状直接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功夫全用在科研之外在权力面前“斯文扫地”。       面对层出穷的科研经费腐败现许多基层科研人员跟帖留言表示手中没有课题讲师、跟着导师干活儿的研究生们都指着用发票、火车票冲账来拿工资呢。从国际上看科研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平均值都在40%左右而国内通行的比例则15%。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工资确实国际惯例但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购房购车的支出毫无节操的腐败。      高校首先育人之所后才科研重地。但现在的高校决定行政权力高低和声望的大多取决于科研“成果”。“成果”怎么看?学术质量拉到项目、批到经费的数额。      于“学术带头人”掌握着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在学术界唯我独尊成为“学霸”“学霸”把科研经费成了自家的提款机被课题组成员、研究生称为“老板”他们本应该潜心研究学术的力气也都用于拉关系、走后门来找经费。“老板”手中的人脉资源决定科研资金走向科研项目的科学论证结果。课题经费到手“老板”拿出一丁点儿分给手下的研究生和那些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大家随便做做应付了事。       一项科研任务到底需要多少科研经费合适没有人知道。此外科研管理部门把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花出去即完成任务否产生效益经费项目没有监管或监管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许多漏洞加上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和使用规定合理让经费使用者使出各种招数来花掉“难花的钱”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异于“逼良为娼”。       就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而言其本身的确出了大问题。和很多人因规定过于宽松而导致经费流失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恰恰过于严苛甚至趋于理化的境地最终导致规定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科研人员向国家申请一个项目研究的经费支持理论上申请人没有报酬的所有的经费都应该用于项目研究本身。这种过于严苛的规定等于要求每一个科研者都成为一名“义工”这显切实际的。       实际情况绝每个科研人员在申请到了国家资助之后就真的成为项目的“义工”在科研群体内部形成了一套“潜规则”利用各种弄虚作假的手段最终实现“中饱私囊”的目的。如果从更人性化和符合公正逻辑的角度看很多时候科研人员的“中饱私囊”应该的因为规定本身缺乏物质激励导致了科研人员的“违规”。作答要求根据“给定资料”请你指出导致科研经费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0分)。要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简练。超过200字。
  • 解析

    1.科研经费内人事费比例较低,用其他票据冲账从而用来发放工资。
    2.高校以科研人员拉到项目、批到经费的数额来决定其行政权力高低和声望。学术人掌握着科研经费的分配权,把科研经费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
    3.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许多漏洞,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和使用规定不合理,过于严苛,本身缺乏可操作性。
    4.科研群体内部氛围浮躁,利用各种弄虚作假的手段,中饱私囊。
    5.科研经费使用规定本身缺乏物质激励,导致了科研人员的违规。(198字)

  • 考点

  • 来源

    2019年3月31日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开招聘考试综合知识试题第46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复合题

以下是一场关于“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中正反方辩手的发言。
正方:第一,对方辩友一直告诉我们兼职会使学习成绩下降,但我方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兼职导致的,而是兼职者本身造成的,蛀牙吃苹果导致牙疼,怎么能将责任赖在苹果身上呢?
第二,对方辩友认为大学生兼职会抢走全职员工的饭碗。我方认为,如果按照对方这个逻辑推理下去,那么我们大学四年毕业后最好不要找工作,因为这样就不会影响任何人的饭碗,这成立吗?
反方:对方辩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大学四年毕业后当然要找工作,不找工作我们不就白读四年大学了吗?

(单选题)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概括了正方反驳反方第一个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 A. 指出了对方论证中的因果关系存在倒置
  • B. 通过构造一个类比论证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 C. 提出了一个反例来反驳对方的一般性结论
  • D. 通过构造一个类比论证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正确答案 B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准确概括论证方法”的表述,确定为结构评价。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反方论点:兼职会使学习成绩下降。
    正方论点:学习下降并不是兼职导致的,而是兼职者本身造成的。
    正方论据:蛀牙吃苹果导致牙疼,但不能将责任赖在苹果身上。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反方论点中,因是兼职,果是成绩下降,如果采用因果倒置的方式,正方所表达的观点应该为成绩下降(因)后选择了兼职(果),所以正方并没有指出对方论证中的因果关系存在倒置,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B项:正方将蛀牙和兼职两类事件进行类比,通过蛀牙吃苹果导致牙疼不是苹果的问题,进而证明兼职导致成绩下降不是兼职的问题,该项说法正确,当选;
    C项:正方并没有举出反例,只是用蛀牙吃苹果导致牙疼的例子来进行类比,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正方并没有指出反方的观点存在矛盾点,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正误评价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评价了反方的发言?
  • A. 偏离了正方阐述的论题
  • B. 有力地反驳了正方的论证
  • C. 有力地支持了正方的论证
  • D. 抓住了正方的逻辑漏洞进行反驳
正确答案 C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精准地评价”,确定为评价类的题目。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反方论点:我们大学四年毕业后当然要找工作。
    反方论据:不找工作我们就白读四年大学。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正方的观点为“毕业后找工作是不会影响别人饭碗的”,反方的观点也是毕业后要找工作,正反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并没有偏离正方阐述的论题,评价错误,排除;
    B项:正方的观点为“毕业后找工作是不会影响别人饭碗的”,反方的观点也是毕业后要找工作,正反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反方并没有反驳正方的论证,评价错误,排除;
    C项:正方的观点为“毕业后找工作是不会影响别人饭碗的”,反方的观点也是毕业后要找工作,正反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反方的论证支持了正方的论证,评价正确,当选;
    D项:正方的观点为“毕业后找工作是不会影响别人饭碗的”,反方的观点也是毕业后要找工作,正反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反方并没有抓住正方的逻辑漏洞进行反驳,评价错误,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正误评价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复合题

人社部不久前公布了新的《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加大了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将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
“公考”作为国家选拔工作人员的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不能容忍作弊。只有考试纪律严明,对广大考生才公平。那些在“公考”中作弊的人,德与才的缺失在作弊中暴露无遗,确实应该永不录用。其实,“永不录用”只是惩戒措施之一,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作弊者很可能还被追究法律责任,但仅靠“永不录用”,“作弊入刑”等惩戒措施还不够,应该进一步增加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当然,加大惩戒力度的目的是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并不是故意让考试者“永不翻身”,如果每个考生都遵守考试纪律,规定再严厉也“伤”不到自己。

(单选题) 上述短文中第一自段“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将永远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中含有一个逻辑命题选择其中一项:
  • A. 选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
  • B.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如果P那么Q
  • C. 复合式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那么(将)S
  • D.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才(将)S
正确答案 C
  •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
    题干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1)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根据关键词“或”,确定为选言命题;
    (2)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根据关键词“如果……将(就)……”,确定为充分条件。
    该句子包含了选言命题P或者Q,也包含充分条件命题(P或者Q)→S,属于“复合式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因此,选择C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 来源

    2017年山东省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行测》试题第48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上述短文第一第二自段中包含有复合型的逻辑推理找出正确的选项:①直言三段论推理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③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④选言推理
  • A. ①④
  • B. ①②
  • C. ①③
  • D. ②③
正确答案 D
  •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
    第二自然段中有“只有考试纪律严明,对广大考生才公平”,根据“只有……才……”,确定为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第二自然段中有“如果每个考生都遵守考试纪律,规定再严厉也‘伤’不到自己”,根据“如果……”,确定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因此,选择D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 来源

    2017年山东省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行测》试题第49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上述短文中第一自段“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将永远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中含有一个逻辑命题选择其中一项:
  • A. 选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
  • B.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如果P那么Q
  • C. 复合式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那么(将)S
  • D.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公式为:(P或者Q),才(将)S
正确答案 C
  •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
    题干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1)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根据关键词“或”,确定为选言命题;
    (2)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根据关键词“如果……将(就)……”,确定为充分条件。
    该句子包含了选言命题P或者Q,也包含充分条件命题(P或者Q)→S,属于“复合式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因此,选择C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单选题) 上述短文第一第二自段中包含有复合型的逻辑推理找出正确的选项:①直言三段论推理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③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④选言推理
  • A. ①④
  • B. ①②
  • C. ①③
  • D. ②③
正确答案 D
  • 解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
    第二自然段中有“只有考试纪律严明,对广大考生才公平”,根据“只有……才……”,确定为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第二自然段中有“如果每个考生都遵守考试纪律,规定再严厉也‘伤’不到自己”,根据“如果……”,确定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因此,选择D选项。

  • 考点

    判断推理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 来源

    模拟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复合题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他们的护佑,分享他们的文学资源,向他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他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作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的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这种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材料分析题) 划线句“文学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 解析

    暂无答案

  • 考点

    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 来源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素质》(中学)第32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材料分析题) 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 解析

    暂无答案

  • 考点

    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 来源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素质》(中学)第33题

展开解析
收藏 纠错
解析反馈
0/160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