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解题技巧 > 言语知识库 >
2019公务员考试言语备考技巧:逻辑填空如何备考效果更好
2019-03-26 18:14  天河教育在线 点击: 载入中...

  逻辑填空如何备考效果更好

  言语理解与表达分为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和篇章阅读四大题型,其中逻辑填空考查的题量通常最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逻辑填空考查词语庞杂,如果没有技巧,仅靠词语的积累则又费时又费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好用的逻辑填空的解题方法——对应词句法。

  一篇逻辑严谨的文章,重要的信息通常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再现,这一点也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方便。在空格前后通常会有一些提示词语或解释语句来帮助我们锁定选项,这也是最能体现题目逻辑性的一点,因此在真题中,这类题目是最多的。我们一定要注重筛选有效信息,把握重要的提示词语或解释语句。

  【例1】每一项工业遗产都______着城市社会发展的演变规律。实施对工业遗产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对维护城市风貌,______生机特色,克服千城一面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凝结 保持

  B. 凝集 保留

  C. 凝聚 突出

  D. 凝滞 凸显

  【答案】A

  【解析】第一空和“规律”搭配,“凝结”“凝集”“凝聚”中“结”“集”“聚”都有集聚的意思,可与“规律”搭配;“凝滞”意为停留不动、不灵活或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有“拘泥”之意,不与“规律”搭配,排除D。第二空前有逗号,与“维护城市风貌”形成并列关系,语意应与“维护”相近。“维护”意为保持完整无缺、保全;“保持”意为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保留”意思是保存留下、暂时留着不处理;“突出”意为明显,出众。可知“保持”与“维持”语意相近,排除B、C。因此,选择A选项。

  这道题小伙伴很容易选择“突出”,因为“突出特色”在语法和搭配上都没有问题,放进去也“读得很顺”,但“突出”是不能和“维护”构成并列关系的,所以不能入选。这就是出题人设计的陷阱。有些题目难就难在不管是根据语法还是搭配,某个词填入该空都没有问题,但是就是不能和文段的提示信息相照应,这时候即使读得再顺也不能入选。

  【例2】古典农业社会中,人的乡愁和城市没有太大关系。彼时的乡愁大抵是怀才不遇的流荡,以及战争带来的________和乡土难返。而现在,大多数“乡愁感慨”是具有城市空间生存经历的人发出的,他们发愁的是“工作好不好找,能不能买得起房子”等等。过去随时可能返回的家乡,消失在现代化社会的大结构背景当中。他们对乡愁的________可能完全不是同一个方向,甚至可能是“城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民不聊生 认可

  B. 流离失所 认识

  C. 背井离乡 认同

  D. 饥寒交迫 认知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和”可知,该空与“乡土难返”构成并列关系,表达的是战争年代人们远离家乡无法回乡之意,且整个文段探讨的都是“乡愁”,第一空所填词语一定和故乡有关。A项“民不聊生”形容老百姓的生活困难,B项“流离失所”侧重无处安身而流浪,D项“饥寒交迫”强调无衣无食、又冷又饿。这三个词均不能体现“因为战争人们远离家乡、所以难以返乡”之意。故排除A项、B项和D项。而C项“背井离乡”强调离开家乡到外地,其中的“乡”与“乡土难返”中的“乡”对应,符合文意,锁定答案为C项。接着需要验证第二空。“认同乡愁”表现了人们对“乡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城愁”,符合文意。因此,选择C选项。

  这道题小伙伴很容易选择“流离失所”,因为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流离失所”。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选项中所给的四个成语都可能是战争带来的结果。所以这一点就不能成为我们解题的关键。而通过对文段整体内容的把握,以及与第一空并列的“乡土难返”可知,只有“背井离乡”符合语境。

  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找准对应词句,不能让所谓的“语感”误导了你。这就需要小伙伴在做题的时候多总结,多去分析正确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通过哪些对应词句得出了这一答案。如能准确找到对应词句,很多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逻辑填空是备考中的一大难点,小伙伴一定要在不断积累词语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解题技巧,在做题的过程中多总结、多思考。

  最后预祝大家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顺利进入面试!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