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常识抢分点 >
公务员|时政热点:常识组带你过春节(一)
2019-03-29 12:19  华图在线 点击: 载入中...

  各位小伙伴,这个时候的你,想必已经醉心于春节不能自拔,如果实在是学不进去,那就看一看常识组为你准备的春节大餐吧,春运改革你了解多少?衣、食、住、行全方位,总有你没有掌握的,己亥年考试大吉大利,赶快学习起来吧!

  【春节的起源、习俗、禁忌】

  (一)春节与年的起源、传说

  1.春节的起源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首”,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春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阳历计年,遂称阳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的决议,把公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年”的传说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关于“年”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发现"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年”字的甲骨文刻成“人负禾”的形状,表示谷熟收成之意,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3.除夕的起源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二)春节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我国木板年画有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

  5.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7.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春节食俗

  (1)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2)包饺子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9.祭祖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10.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1)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2)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4)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赛马比赛。

  (5)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6)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三)春节禁忌

  1. 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为方面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打发(大发,发财之意)"等来弥补。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时。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春节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

  3.饮食方面

  春节当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尾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诗词与传统节日】

  (一)描写春节的诗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4.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6.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8.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9.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0.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1.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2.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二)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8.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9.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0.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1.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12.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三)描写寒食节的诗句

  1.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7.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8.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9.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0.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1.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12.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四)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6.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7.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8.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9.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0.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1.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12.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五)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7.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1.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2.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六)描写七夕的诗句

  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4.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5.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6.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7.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9.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0.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1.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12.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七)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7.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0.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2.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八)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6.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7.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8.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9.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0.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1.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12.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十二生肖的那点事】

  (一)简介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二)起源

  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1.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2.岁星说

  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从木星位置可确定年度支序。

  3.图腾说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其中可分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

  (三)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十二生肖相关考点

  1.鼠

  象征:偷吃粮食,证明“仓鼠有余粮”,说明这户富足,家中鼠多象征富裕。

  习俗:农历正月廿五为“填仓节”,粮商米贩祭“仓神”老鼠。陕西一带在屋角撒盐巴米粒,称“老鼠分钱”。青海的“蒸瞎老鼠”,点灯烧香乞求老鼠勿伤庄稼。

  2.牛

  象征: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鲁迅就以“俯首甘为孺子牛”言志。

  习俗:鞭春牛又称“打春”,意在劝民农耕。浙江金华喜斗牛。苗族有抢牛尾的婚俗。

  3.虎

  百兽之王,虎象征凶猛刚阳。

  习俗:人们认为虎是孩子的保护神。“画虎于门”,以虎为门神来镇宅。“虎斗牛”是东营的民间舞蹈,主要情节分“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

  4.兔

  象征:嫦娥奔月传说源于《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征。《春秋运斗枢》说:“行失瑶光,则月出兔”。《乐府诗集》有“白兔常跪捣药虾蟆九”的诗句,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捣药。”

  习俗:兔与中秋祭月联系起来。重阳节时,华北一带吃迎霜兔,多用野兔烹调。

  5.龙

  象征:龙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孔子称赞老子”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诸葛亮称为“卧龙先生”,蔡邕常醉卧街头而人称“醉龙”,家长望子成龙……龙在汉朝后成为皇权象征。龙是行云布雨之神。

  习俗:舞龙。二月二“龙抬头”。赛龙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竞渡曲》描绘:“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正月的云南瑶族祭龙节。

  6.蛇

  象征: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贪婪;《农夫和蛇》写出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为“蛇蝎心肠”。蛇多为巫术鬼怪的形象。

  习俗:福建简称“闽”,便是门里奉蛇的造型。南平樟湖镇有蟒蛇吐火驱瘟的传说,遂立庙供奉蛇王,当地元宵游蛇灯;七月七日为蛇节。

  7.马

  象征:六畜之首,马除用作交通运输,还是强大的军事装备。战国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等马拉战车的数量来形容国力强弱。

  历代君王将帅以拥有骏马为荣。周穆王拥八骏。汉武帝为取得大宛汗血宝马两次远征大宛。唐太宗钟爱“六骏”,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刻在昭陵以表彰战功。还有秦始皇的“追风”“白兔”,项羽的“乌骓马”,刘备的“的卢”,关羽的赤兔等。

  习俗:蒙古族八月末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农家于农历六月廿三祭招,祭品为全羊一只。佤族过春节要喂马吃糯米饭,观察马的厩中姿态占吉凶,头朝东为幸运年。贵州苗族男女相爱,议婚三次后,男方背马刀前往正式提亲。

  8.羊

  象征:古人视羊为“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善群,羊喜欢聚群。好仁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斗。死义指羊被宰杀时安静,视死如归,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礼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征孝道。

  习俗:维吾尔族的叼羊。烤全羊是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名菜。羊头敬客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

  9.猴

  象征:《西游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猴形象的光辉代表。猴与“侯”同音,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猴向枫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寓意辈辈封侯。猴爱吃桃,桃子象征长寿,民间剪纸也常见“猴桃瑞寿”图案,取长寿之意。

  习俗:北京白云观有石猴分散三处,均为浮雕,找齐并非易事,所谓“三猴不见面”。耍猴表演可溯至东汉。戏曲武生演孙悟空,也称为猴戏,代表人物盖叫天等。

  10.鸡

  象征:《韩诗外传》概括鸡的“五德”,“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见敌敢干,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故鸡有德禽的雅号。

  习俗:土家族称踢毽为“踢鸡”。大理白族流行“鸡米礼”。古代在结拜兄弟需宰雄鸡,在酒里滴鸡血,对天发誓,将血酒饮尽。

  11.狗

  象征:古人认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宁波有谚“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怀化人说“天狗吃月,脸盆子敲缺”,试图以声响吓退天狗。天狗还导致妇女不育。妇女供奉“送子张仙”,他手执弹弓仰天瞄准,据说是射杀天狗。狗是司风之神。《山海经》有黑白犬祭祀风神。狗是忠诚的象征。

  习俗:正月十六是瑶族“盘王节”,瑶族人上衣前短后长,女子腰带故意后坠一截,意在模仿狗尾巴。布依族过年有“吃新节”,晚上设宴祭祖后祭犬,之后才入桌就餐。

  12.猪

  象征:有“乌金”之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标志。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俗信猪能预兆雨水。《西游记》的猪八戒“原是天蓬水神”充分体现猪崇拜和云雨之神的关系。

  习俗:汉族凡重大祭祀必用猪祭品,并以猪头为重,俗称“猪头三牲”。

  (五)圆明园十二兽首

  由乾隆时期外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安仁设计,融合中西方的生肖动物形象。十二兽首铜像位于海晏堂前的扇形喷水台的12石台上。南岸为鼠、虎、龙、马、猴、狗;北岸为牛、兔、蛇、羊、鸡、猪。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铜质,身躯石质,中空连接水管,每隔一个时辰,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铜像同时喷泉。该套兽首实际是个巨型水力时钟。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兽首铜像流失海外。

  (六)生肖文化蕴含丰富的传统思想

  1.天人合一:生肖是天干地支形象代表,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哲学影响,体现天人合一。

  2.生态意识:动物崇拜,强调动物在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包含朴素生态理念。

  3.传统道德:寓言、成语和文学作品,通过崇扬和鞭挞动物性情,影射人的道德品格,传达传统价值观。

  4.社群意识:生肖民俗受众广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节庆活动大家同庆同乐,增强社群乃至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5.平等亲民:生肖人人占一,公平公开,皇权也难改变,生肖文化主流属于平民文化,具有通俗性、生活性。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